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创新》 > 2018年第13期
编号:13303947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2)
http://www.100md.com 2018年5月5日 《中国医学创新》 2018年第13期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41例,男29例,女12例;年龄62~78岁,平均(70.1±4.9)岁;Ⅰ级疼痛14例,Ⅱ级疼痛18例,Ⅲ级疼痛9例。治疗组41例,男31例,女10例;年龄63~79岁,平均(71.2±5.1)岁;Ⅰ级疼痛17例,Ⅱ级疼痛14例,Ⅲ级疼痛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7.289,P=0.007),见表1。

    2.3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比较 治疗前,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 百拇医药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脂各项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TC、TG、LDL-C降低水平宁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组仅有1例出现局部皮肤潮红症状,发生率为2.44%,患者可以耐受,无需特殊用药处理。两组均未见皮肤瘙痒、皮肤破损等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笔者根据大量文献数据分析,结合实际情况,选取丹参、川芎、鸡血藤、冰片等为主药,配以蜂蜜、白醋,共同组成贴敷药膏。其中,丹参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的功效,能够有效的作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等症状;川芎具有活血祛瘀、祛风止痛等功效,能够有效地作用于头风头痛、风湿痹痛等症;鸡血藤具有活血补血、调经止痛、舒筋活络的功能;冰片辛散通窍,消肿止痛,具有促进药物透皮吸收作用,增强穴位贴敷药物的吸收而增强药效。白醋除有辛散、祛瘀作用外,现代研究其能软化血管、降低胆固醇。蜂蜜一方面调和诸药,另一方面减轻辛散药物对皮肤刺激[11-17]。将上述药物进行联合,能够有效地疏通患者的经络,起到活血化瘀、通脉止痛的作用。
, 百拇医药
    选用的穴位主要包括膻中、心俞、至阳、内关等。其中膻中穴,主要作用为聚集宗气,起到宽胸利膈、降气通络之功效;而心俞则属于心之背俞穴,主要对心经及循环系统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例如能够有效地治疗心痛、惊悸等;至阳穴,属于督脉阳气聚集之处,可以良好的为全身提供充足的阳气,最终达到温化阴寒目的,通过刺激该穴位,有助于缓解胸痹症状;内关穴在治疗胸痹疾病中是最为常用的穴位。以中医学角度而言,心包络属于心之外卫,一旦外邪入侵,则会出现心包络代君受邪,由此可以认为内关是心之气血输注于体表的标志点,也是外邪传注及病邪证候表現之所在。因此,对该穴进行有效刺激,可以获取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等理想效果[18-19]。

    基于此,对本院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施行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结果显示,此方可以获取理想的临床效果没并且还可以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减短其持续时间,同时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达到良好的活血化瘀、通脉止痛的功效,此结果与张伟等[20]研究结果相似,提示此种方式可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外治首选方式。
, http://www.100md.com
    综上所述,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一定临床效果,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鲍克剑,马彤艳.胸痹贴穴位贴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6):653-655.

    [2]陈守宏,苗梦露.穴位贴敷联合西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6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5,47(4):53-54.

    [3]彭立萍,王艳霞.中药复方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12):2186-2188.

    [4]王劲红,孙刚,王丽丽,等.五香通络膏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15,31(7):45-47.

, 百拇医药     [5]张秋英,刘影.胸痹膏穴位贴敷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气滞血瘀证)[J].光明中医,2013,28(1):116-117.

    [6]陈丰,郑泳,郑直,等.“心痛贴膏”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6):8-9.

    [7]王建明,张云,宋宪波.穴位敷贴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白介素-6的影响[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11):1578-1581.

    [8]金雪玉,金永旭.通脉止痛贴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7,36(7):168-169.

    [9]姚美娟,杨东娟,张慧.自制心痛贴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型)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5):6-7.
, 百拇医药
    [10]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0,28(6):409-412.

    [11]李娟,牛静虎,马振.冠通贴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10):1895-1896.

    [12]沈春妹,张慧.心痛贴穴位贴敷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气虚血瘀证)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5,15(2):10-11.

    [13]王建明,刘宁.穴位敷贴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2(2):245-248.

    [14]靳宏光,齐锋,姜丽红.基于痰瘀伏邪理论评价穴位敷贴法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2):212-213.
, http://www.100md.com
    [15]张淑青.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痰阻血瘀证患者100例临床观察[J].饮食保健,2016,3(13):92-93.

    [16]谢佳宏,韩淑丽.中药穴位贴敷近5年临床应用概况[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5,43(4):26-28.

    [17]袁琛,高燕,郭炜.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用药规律分析[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1(1):37-39.

    [18]王建明,刘长伟.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2017,37(9):1552-1555.

    [19]徐文新,王凤荣.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概况[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6,30(2):109-111.

    [20]张伟,连爱霞.中药穴位贴敷佐治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血瘀阻证)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3):479-481.

    (收稿日期:2018-02-05) (本文编辑:张帅), http://www.100md.com(李灿华 龙信聪 苏慧滢 欧阳国豪 陈东成)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