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和隧道法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治疗食管胃交界处黏膜下肿瘤的效果对比
肌层,1资料与方法,2结果,3讨论
黄文宝食管胃交界处是指远端食管与胃底黏膜之间存在的约为2 cm 的连接区域,在该区域固有肌层部位形成的黏膜下肿瘤多为良性肿瘤,临床主要采取早期肿瘤切除手术治疗[1]。传统手术方式会对患者机体产生较大创伤,且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2]。随着内镜技术不断发展,目前,由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不断变革而来的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及隧道法内镜黏膜下切除术(STER)均广泛应用于食管胃交界处黏膜下肿瘤治疗中[3]。其中,STER治疗作为一种创新性微创治疗手段,通过利用黏膜层-固有肌层间隙而进行肿瘤切除,在一次性完整剥离多数黏膜下肿瘤的同时,可一定程度保护消化道黏膜完整度[4]。本次研究为进一步探究ESE 与STER 在食管胃交界处黏膜下肿瘤中的治疗效果差异,现将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 年6 月-2020 年10 月福建省漳州市医院的100 例食管胃交界处黏膜下肿瘤患者临床资料。(1)纳入标准:①食管胃交界处黏膜下肿瘤,且为单发;②经超声内镜或CT 检查肿瘤生长源于食管固有肌层。(2)排除标准:①存在血管性病变或周围淋巴结转移;②伴有其他严重器官功能损伤;③凝血功能障碍。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 例。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两组患者均完成术前相关检查,排除相关手术禁忌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剂等药物患者,需在术前停药1 周。
1.2.2 对照组 采取ESE 治疗,具体方法如下:应用Dual 刀在病灶周边处标记,在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甘油果糖溶液及亚甲蓝,使黏膜处于向上隆起状态,依据标记点切开黏膜层及黏膜下层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78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