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在脓毒症中的研究进展
屏障,1肠道菌群与脓毒症,2肠道菌群在脓毒症中的作用机制,3基于肠道菌群的调节治疗脓毒症的应用,4总结与展望
脓毒症(spesis)由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失调引起,并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是一类具有高度异质性及多面性的综合征。目前,对脓毒症发病机制中涉及的关键步骤已经有所了解,但由于其机制的高度复杂性,仍需深入探究以期发现新的诊断标志物及治疗靶点。近年来在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发现,大量脓毒症患者存在胃肠功能障碍、肠道微生态失调、肠道菌群移位及肠道内环境稳态破坏,而这些改变引发的肠黏膜屏障损伤会进一步促进炎症因子的释放,形成恶性循环,加快脓毒症患者的病情进展。因此,肠黏膜屏障损伤及肠道菌群改变可以被认为既是脓毒症导致的结果也是脓毒症进展的原因。基于上述理论,通过维持肠道菌群稳态治疗脓毒症逐渐成为脓毒症临床治疗的新思路,进一步探究调节肠道菌群在脓毒症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将帮助制订新的治疗策略,降低脓毒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1 肠道菌群与脓毒症
1.1 脓毒症 脓毒症的特征是在致病因素、宿主因素及环境的共同作用下,炎症及免疫抑制共同发生。脓毒症不仅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住院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其死亡率高达26%,每年造成的死亡人数在500 万例左右[1],因此寻找脓毒症新的治疗方法并降低其死亡率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于2012 年决定将每年9 月13 日列为世界脓毒症日[2]。
1.2 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intestinal flora)是指在宿主肠道中定植的大量的、多样的微生物菌群,包括细菌、真菌、古菌和病毒,是人体内不可忽视的免疫有机体,它们与宿主形成复杂的共生关系[3]。人类肠道菌群的种类繁多,其主要包括四类: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先前的研究表明,微生物在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调节先天和适应性免疫系统功能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且免疫系统与肠道微生物群的位置和组成关系相当密切,当宿主的免疫稳态受到影响时,肠道菌群可随之发生变化,反之肠道菌群的变化也影响着免疫系统的功能[3]。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肠道菌群作为一种“多细胞器官”,具有高度多样性、稳定性、抵抗力和韧性。随着人类微生物组计划(human microbiome project,HMP)、人类肠道宏基因组学(metagenomics of the human intestinal tract,MetaHIT)及16sRNA 编码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肠道菌群的研究已经成为许多领域的研究热点[4]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31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