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研究》 > 2021年第1期
编号:149320
物理方法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中的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21年12月2日 健康研究 2021年第1期
剪切力,成骨,1BMSCs生物学特性,2力学因素的影响作用,3电磁场的影响作用,4超声波的影响作用,5温度的影响作用,6激光的影响作用,7展望
     倪金波,尹 航,姜建勇

    (1.浙江中医药大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2.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萧山医院 骨科,浙江 杭州 31120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是最早被发现的间充质干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组织,具有自我增殖和更新的能力。BMSCs在移植技术领域的发展为再生医学等学科做出了重要贡献[1]。适当的物理因素,如:力学、电磁场、温度、激光、超声等在 BMSCs 成骨分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本文综述近年来物理方法在BMSCs生物学特性中的相关研究进展,为指导BMSCs在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提供新思路。

    1 BMSCs生物学特性

    1.1 生长特性 BMSCs一般呈纺锤型,少量呈圆形、椭圆形、星型、多角型等,在形态学上与成纤维细胞类似。研究[3]表明,BMSCs具有贴壁性,一开始生长缓慢,之后进入指数增长期,最后到达平台期。BMSCs的生长曲线呈“S”型。一般认为,间充质干细胞有分化成多种细胞的能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较强[4],被认为是骨组织损伤与修复的有效材料之一。研究发现,BMSCs和脂肪干细胞(ADSCs) 的增殖和分化能力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而下降[5-6]。Jiang等[7]研究发现,BMSCs治疗骨缺损的能力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而减弱,其原因可能与端粒酶的活性和染色体的异质性有关;BMSCs临床应用为3~5代。

    1.2 表面分子标记 人BMSCs的群体表达包括CD44、CD105、CD106、CD73和Sca-1,而在细胞生长发育过程中极少表达CD11a、CD45、CD235a、HLA-DR等表面标记物[8-1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96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