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117
编号:13766649
鞍区肿瘤的CT与MRI诊断对比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1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117
     【摘要】目的对60例鞍区肿瘤的CT、MRI影像学特征进行回顾分析,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效果,探讨两种方法对鞍区肿瘤的诊断价值,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确诊的60例鞍区肿瘤的CT、MRI表现,其中垂体瘤29例,脑膜瘤20例,颅咽管瘤7例,胶质瘤4例,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正确率。结果本组病例中行CT检查28例,MRI检查32例,除1例颅咽管瘤经MRI检查误诊为脑膜瘤之外,其余诊断与病理诊断相符。结论CT在颅咽管瘤诊断中效果较好,但是与MRI相比无显着意义。两种方法综合运用能明显提高鞍区肿瘤的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鞍区肿瘤;CT;MRI

    鞍区肿瘤是颅内肿瘤的好发部位之一。种类繁多,解剖结构复杂。诊断主要依赖于CT、MRI等影像学检查。分析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经病理证实的鞍区肿瘤患者60例,比较CT、MRI对其定位、定性的诊断效果,探讨两种方法对鞍区肿瘤的诊断价值。并结合文献复习,以期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知水平,提高对鞍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现报告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男40例,女50例,年龄13~81岁。平均50岁,均经手术临床病理证实,其中垂体瘤29例,脑膜瘤20例,颅咽管瘤7例,胶质瘤4例。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26例,视物不清、视力下降16例,肢端肥大2例、闭经4例、泌乳素增高2例,身材矮小6例,垂体功能低下4例。

    1.2检查方法28例用CT机使用Siemens2CT扫描机,患者从听眦线上10 mm开始作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扫描层厚5~10 mm,间隔5 mm,造影剂采用碘海醇,剂量50~80 ml。32例经MRI扫描,扫描使用Siemens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增强剂用用钆喷替酸葡甲胺0.01 mmol/kg,使用头颅线圈,行常规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扫描。扫描参数:T1WITR=400~500 ms,TE=20~30 ms。矩阵:198×256,层厚5~10 mm;T2WITR=2500 ms,TE=80~100 ms。
, 百拇医药
    1.3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60例患者除一例经手术证实为颅咽管瘤而误诊为脑膜瘤之外,其余诊断均符合病例诊断,MRI诊断正确率与CT无明显差别,P>0.05。其中垂体瘤29例中25例为垂体大腺瘤,4例为垂体微腺瘤。垂体大腺瘤CT表现:多呈类圆形,边界清楚、光滑,尤其是后缘;肿瘤向上生长、突破鞍隔,可见鞍上池变形,前部乃至大部发生闭塞,其中可见等密度或略高密度肿块,肿瘤中心可有坏死或囊性低密度区;肿瘤可突入三脑室前部和两侧侧室前角的内下方,并有脑积水表现;出血则出现高密度血肿影;蝶鞍扩大,鞍背变薄、倾斜。肿瘤向下生长,膨入蝶窦内而于蝶窦内出现类圆形软组织肿块,本组14例可见垂体窝扩大伴前后床突骨质吸收;7例突破鞍隔向上生长呈典型的“束腰征“,视交叉受压抬高;3例蝶鞍呈塌陷装;2例囊性病灶内可见分层现象;1例可见囊内斑片样高密度影。增强扫描显示17例为不均匀强化,12例呈均匀强化。垂体大腺瘤MRI表现:12例信号均匀,T1WI低等信号,T2WI高信号;8例囊变信号不均匀;4例囊内T1WI中高信号,T2WI高信号,8例瘤内合并亚急性期出血,在T1WI、T2WI上均呈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7例轻度不均质强化,即瘤体实性部分呈明显强化坏死囊内不强化。16例呈均质显着强化,6例不均质强化或环形强化。垂体微腺瘤CT主要表现:3例垂体密度不均匀;1例垂体柄偏移;1例蝶鞍轻度下陷等间接征象。动态增强扫描,4例垂体强化明显,其内小结节样低信号。MRI显示T1WI、T2WI上均呈等信号。颅咽管瘤CT表现:囊性表现为边缘清楚,呈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肿物,实性呈低、等、混合密度,2例呈分叶状,5例有钙化,囊壁钙化主要呈弧线状、蛋壳状,实质肿块钙化呈斑片状、点状。囊壁呈环形强化,实性部分呈团块状强化,囊区不强化。肿瘤突入第三脑,可引起左右侧脑室扩大。MRI表现:圆形或类圆形,少数为不规则形肿块。T1WI表现低信号2例、混杂信号2例、高信号2例,T2WI以高信号为主1例,内有低信号区。压迫视交叉和第三脑室,造成双侧侧脑室积水。增强后,在T1WI上肿瘤实质部分呈现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囊性部分呈蛋壳状增强。
, 百拇医药
    脑膜瘤CT表现:病灶形态不规则,在颅内显示出局限性圆形密度均匀一致的造影剂增强影像,13例高密度影,伴有骨质增生,斑点状钙化,3例肿瘤周边出现密度减低的脑水肿带,相应的脑移位,以及脑脊液循环梗阻引起的脑积水征象;3例视神经受压抬高;CT增强病灶均明显不均匀强化,周围可见脑膜尾征。MRI表现T1WI中等信号,T2WIT1中高信号,信号不均匀,1例囊变T1WI中等信号,囊内低信号,T2WI等、稍高信号,囊内高信号。MRI增强显示明显的脑膜尾征。

    鞍上区胶质瘤体积较大,多呈不规则分叶状,边界光滑锐利,基本无瘤周水肿,瘤内多发囊变,最大囊腔直径约3 cm,未见明显钙化及出血;2例肿瘤突入垂体窝,在鞍内及鞍上同时生长。MRI图像上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边界清晰,T1WI上为均质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CT及MR增强扫描 ,肿瘤实性部分可见显着强化。

    3讨论

    鞍区肿瘤是颅内肿瘤的好发部位之一。大多数鞍区肿瘤都能根据其发病部位及生长方式确定起源位置,但有些病例因发现较晚,诊断困难,难以确定起源位置。由于鞍区肿瘤起源复杂,发病多样,不同肿瘤CT及MRI表现不一,所以掌握鞍区肿瘤影像学特征,对定性诊断鞍区病变有着关键的作用。垂体瘤是鞍区常见的肿瘤之一,可分为垂体大腺瘤与微腺瘤。
, 百拇医药
    3.1垂体大腺瘤(1)CT表现:①鞍内占位,多呈圆形,可向鞍上或向两侧生长,平扫多为等密度(占63%)或高密度(占16%)。②16%的肿瘤内有出血,急性出血为高密度,以后为等密度或低密度。③蝶鞍扩大,鞍底下凹变薄、侵蚀或破坏。④增强扫描后肿瘤多为明显强化。(2)MR表现:①鞍内软组织肿块,大部分边缘光滑,向鞍上、鞍旁或鞍下延伸[1]。②T1及T2加权肿瘤实性部分呈等信号。③病变可包绕、推压双侧颈内动脉、同时使视交叉受压移位。④瘤体内部可囊变、坏死,大的肿瘤常压迫第三脑室,引起双侧脑室积水。⑤增强后,瘤体实性部分呈明显强化。

    3.2垂体微腺瘤(1)CT表现:①垂体内异常密度区,多为低密度。②垂体上缘突起。③垂体高度异常。④垂体柄偏移。⑤鞍底骨质变薄、侵蚀和下凹。(2)MR表现:①垂体局限性异常信号,T1加权较正常垂体信号略低,T2加权分界不明显。②垂体上缘局限性膨隆,垂体柄移位。③鞍底向下呈浅弧样凹陷。④动态增强早期,正常垂体强化明显,瘤体不强化或强化轻微。⑤结合实验室检查,相关的内分泌异常。
, 百拇医药
    3.3颅咽管瘤是鞍区常见肿瘤之一,其主要表现为肿瘤钙化:颅咽管瘤的钙化有各种形态,为颅咽管瘤的显着特征,鞍上型和鞍内型肿瘤均有钙化,而其他鞍部病变极少出现钙化(钙化发生率多在1%以下)。钙化在儿童中比成人中常见,儿童颅咽管瘤钙化发生率70%~85%,2岁以下者占20%,2岁以上儿童钙化者占80%,15岁以上者占50%,成人约35%左右。儿童鞍内钙化时,应高度考虑为颅咽管瘤。钙化灶可大可小,可分散,也可集中在一起,有时可呈弯曲细线状。钙化常出现在中线区,偶尔较大的病变可以只限于周围部分钙化。60%~81%的患者出现肿瘤钙化斑,呈单个或散在状,亦可融合成蛋壳状。CT扫描颅脑CT扫描显示为鞍区肿瘤改变,非增强扫描者实质性肿瘤表现为高密度或等密度影像,钙化斑为高密度,囊性者因瘤内含胆固醇而呈低密度像,CT值为-40~10 Hu,囊壁为等密度。病变边界清楚,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两侧侧脑室司扩大。强化扫描时约2/3的病例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强,CT值增加12~14 Hu,囊性颅咽管瘤呈环状强化或多环状强化而中心低密度区无强化,少数颅咽管瘤不强化。一般具有钙化、囊腔及强化后增强三项表现的鞍区肿瘤[2,3]。
, 百拇医药
    3.4脑膜瘤是鞍区另一常见肿瘤,CT表现:脑膜瘤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边界清楚的稍高密度或等密度病变,有时有星状、颗粒状或均匀一致的钙化,很少发生囊性变。肿瘤与颅骨内板和脑膜的关系密切。60%的脑膜瘤有瘤周水肿,因此,即便肿瘤是等密度,因有瘤周水肿,也容易在CT上显示。若肿瘤邻近的颅骨增生肥厚,则是具有特征意义的诊断征象。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脑膜瘤表现为显著而均匀一致的增强,肿瘤边界清楚锐利。增强的幅度为40~50 HU或更多。脑膜瘤如果有比较广阔的基底或沿硬脑膜呈鳞片状生长,常规横断面CT扫描不易发现,而冠状位CT扫描有助于发现这种类型的病变。MRI表现:脑膜瘤在T1加权像上的信号与邻近脑组织的脑皮质相似,为等信号,而与脑白质比较为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为等信号掩盖。静脉注射GD-DTPA后,脑膜瘤有显著而均匀的增强,脑膜瘤附着处的脑膜受肿瘤浸润有显著增强,叫硬膜鼠尾征,有特征性。MRI优于CT之处是能够提供多方位图像,冠状位适宜显示中颅窝或大脑半球凸面的脑膜瘤。此外还能显示脑膜瘤与血管结构的关系,例如与颈内动脉虹吸部、静脉窦的关系,这些血管是否被肿瘤包理、压迫或阻塞[4,5]。
, 百拇医药
    总之,鞍区不同类型的肿瘤临床表现不一,CT及MRI多方位成像能够显示鞍区不同类型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对鞍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高鞍区肿瘤的诊断正确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鱼博浪,郭世萍,孙亲利,等.鞍旁病变的MR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2004,7(20):586-588.

    [2]邱士军,张雪林,昌仁民.MRI在颅内生殖细胞瘤诊断中的作用.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2,22:739.

    [3]毛旭道,马周鹏,滕华英,等.MRI对31例鞍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当代医学(学术版),2007,1:522-54.

    [4]郭大庆.脑膜瘤的CT与MRI诊断对比研究.医学研究杂志,2008,37(7):90-117.

    [5]Elster AD,challa VR,Gibert TH,et al.Meningiom as:MR and h is topathologic features.Radiology,2005,170(3):875-876.

    【收稿日期】2011-04-20

    (本文编辑:郎威), 百拇医药(胡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