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传染科 > 流腮
编号:13763545
一起小学生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疫情的流行病学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1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123
     【摘要】目的通过对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疫情的分析,了解传染病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在校的304名学生中,发病14例,罹患率为460%。发病年龄8~13岁,其中男9例,罹患率566%,女5例,罹患率344%。以六年级发患者数最多,共9例,占6428%,学前班和一年级和二年级无一例发病。结论基层传染病防治工作依然存在薄弱环节,在继续开展广泛性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传染病防治法》的贯彻实施,健全制度、落实责任。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小学生;爆发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2009年4月3日在会宁县侯家川乡葛滩小学发生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疫情,14名学生发病,罹患率460%。现报道如下。

    1基本情况

    该校位于距会宁县城45公里的南部乡村,人口居住较疏散。该校为走读制学校,设有一个学前班和6个年级共7个班,在校学生304名,男159人,女145人,每班人数35~49人。教职工15人,无外籍学生。
, 百拇医药
    2流行病学概况

    21时间分布首发病例于2009年4月3日发病,4月19日出现最后1例病例。期间出现一次发病高峰,潜伏期16 d。

    22人群分布全校累计发病14例,罹患率460%。期间出现一次发病高峰,潜伏期16 d。

    23人群分布全校累计发病14例,罹患率460%,发病年龄8~13岁;其中男9例,罹患率566%,女5例,罹患率344%。以六年级发患者数最多,共9例,占6428%,学前班和一年级和二年级无一例发病。

    24免疫史304名学生全无免疫史。

    25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测14例患者均伴有发热,其中11例腮腺双侧肿大,占7857%,3例单侧肿大,占2143%,腮腺疼痛者100%,未发现并发症发生。对4名发病学生血清进行实验室确诊,结果4例病例流行性腮腺炎IgM抗体检测均为阳性,证实为流腮爆发疫情。
, 百拇医药
    26预防控制措施疾控中心在接到疫情报告后,迅即组织专业人员携带疫苗、消毒物品等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采取了以下综合性防控措施。(1)加强晨午检制度,做好传染源的管理:加强晨午检制度和对缺勤学生健康状况的追踪观察,做到对病例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对所有患病学生在家或住院进行隔离、治疗,患者隔离期自发病至腮腺肿大消失止,不少于21 d。(2)切断传播途径:在观察期内接触者每天用淡盐水漱口,教室内适度开窗通风换气,每日进行湿式扫除,并用过氧乙酸对教室空气进行消毒。(3)保护易感人群:在疫情发生期间,禁止组织集体活动。利用各种宣传形式提高学生和家长对流行腮腺炎的认识,及时开展应急接种,接种率达879%,对疫情的控制起到了积极作用。

    3讨论

    引发本次疫情爆发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首发病例在出现发热、乏力、咽痛等症状后没有立即就医,直到第五天出现双侧腮腺肿大后才前往附近个体诊所就诊,给予对症治疗后未采取隔离措施,致使确诊时间和疫情报告时间均晚,导致了首发病例作为重要传染源未能及时隔离造成该学校疫情的爆发。因流行性腮腺炎抗体产生时间较长需1~2周[1],故随后陆续出现了续发病例并形成了一次发病高峰。(2)发患者群主要集中在首发病例所在的六年级,占6428%,而六年级学生恰恰是流行性腮腺炎的好发年龄段。由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于2008年8月纳入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在此之前的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属有价疫苗,因价格昂贵在广大农村少有接种,全校所有学生皆为无任何免疫保护性的易感人群是引起这次爆发疫情的根本原因。(3)基层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不够扎实,相关制度与责任落实不到位;更缺乏防治知识的普及性宣传。

    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而本次疫情的发生暴露了这些关键环节的薄弱与松散。因此,进一步全面贯彻《传染病防治法》,广泛性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的普及性宣传;加强和深化传染病报告管理,适时检查责任的落实和督导制度的完善;将其形成常态化的运行机制至关重要。同时扎实扩大免疫规划工作的落实,完全发挥疫苗防控的有效能力,以防暴发疫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绍基,任红.传染病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9, 百拇医药(李兴泽)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传染科 > 流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