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肠道疾病 > 结肠病 > 结肠炎 > 溃疡性结肠炎
编号:13761432
“周氏析透”疗法结合辨证分型论治慢性结直肠炎及溃疡性结肠炎60例临床观察(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9月2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127
     【关键词】周氏析透;辨证分型论治;慢性结直肠炎;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

    “析透”一词可简单的理解为“透析”,说起透析一词肾内科尿毒症患者使用的频率居高。本文笔者在治疗各种慢性结直肠炎、溃疡性结肠炎(以下均简称为结直肠炎性病变)的临床过程中,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观察、摸索总结出了结直肠的局部病变:“治疗局部而不限于局部、整体调理而又不忘局部”的论治原则。据此原则制定的:局部运用“周氏析透”疗法结合辨证分型论治的全身调理方法在治疗各种结直肠炎性病变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7年8月~2010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院肛肠科收治的60例患者。其中男28例,女32例;发病年龄22~65岁,平均35岁;病程1~15年,平均5.5年。

    1.2诊断标准均以电子肠镜检查结果为准:其中24慢性结肠炎、16例溃疡性结肠炎、11例直肠炎、9例为慢性结直肠炎。
, 百拇医药
    1.3临床表现以腹胀、腹泻、左下腹疼痛、下痢赤白粘液、脓血、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或大便数日一行、长期便秘等为临床多见。

    1.4治疗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以“周氏析透疗法”加辨证分型论治内服中药为主;对照组仅内服辨证分型论治中药为主;治疗时间拟定3个月,一个月为一疗程观察周期,每疗程结束后复查肠镜。

    1.4.1两组病例共同采取的治疗措施:(1)根据病情适当肠道抗生素的应用;(2)肠道营养支持与休息的配合;(3)中医的辨证论治;(4)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血常规、便常规、细菌培养等;(5)与患者沟通、让患者充分了解结直肠炎性病变治疗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以配合医生按疗程治疗,达到预期效果。

    1.4.2“周氏析透”疗法的应用

    1.4.2.1治疗组均采用“析透”疗法局部治疗。先予“析”法治疗:使用药物清除或减少病变肠壁腔道、溃疡面的毒素、脓血分泌物、细菌、食物残渣以及粘附于病变组织的各种有害物质,使之随大便而析出,从而使病变肠壁及溃疡面保持一相对洁净的状态。“透”法的运用:因“析”法之后病变部位处于一相对洁净状态,透法所用的药物能更佳充分的粘附作用于病变部位,药物缓慢渗透、经过一个吸收周期后,达到了最佳利用度,从而单纯直接灌肠而更显疗效。
, 百拇医药
    1.4.2.2“析”法用药根据患者病变部位决定用量,一般以0.9%生理盐水300~500 ml、配入双黄连注射液40~100 ml灌肠,或以黄连、黄芩各20 g加水煎煮开后30 min、冷却滤渣取液备用;大便秘结者可加入开塞露20~40 ml以更好的润滑肠道。一般上述药物灌肠后保留5~10 min即可,排尽后方可进行透法治疗。

    1.4.2.3“透”法用药亦根据患病部位决定用量,此步骤为睡前保留灌肠。一般直肠病变灌入量控制在100 ml为好,灌注管插入肛门约8 cm左右、即可;结肠炎或溃结药物灌注量可达200~400 ml,且药量越多灌注管的插入应相对深入,一般可在15~30 cm左右、且臀部应稍抬高,防止药物过早排出而影响疗效,于次日晨起随大便排出疗效最佳。使用的药物西药类(为A组):如甲硝唑注射液、0.9%生理盐水、庆大霉素注射液(每日不超过16万U)、地塞米松注射液、西米替丁注射液、开塞露、土霉素片(碾粉备用)、柳氮磺吡啶(碾粉备用)等;中成药(为B组):如云南白药、冰硼散等;中草药(为C组):如败酱草、仙鹤草、蒲公英、秦皮、黄柏、黄连、黄芩、白头翁、白芍、苦参、红藤、赤芍、丹参、地榆、苍术、丹皮、泽泻等先予冷水浸泡30 min,久煎后冷却滤渣备用,如白及、海螵蛸、三七等(碾粉备用)即可。透法用药的选择,一般情况下:如重度结直肠炎或溃结并有渗血出血、分泌物较多及临床症状如腹痛、腹泻明显者,可先予选择A组药物加B组药物治疗,待症状缓解控制后再予C组药物加B组药物有针对性的治疗。在临床使用中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转化而不断调整、要以辨证的方法、科学合理的组合药物,并不是将所有药物不分侧重、一筐而入,其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 百拇医药
    1.4.3两组病例共同采用中医辨证分型论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准绳。在诊疗活动中,通过中医基础理论和四诊技巧收集临床资料,对患者的病情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对于结直肠炎性病变患者而言,运用:“治疗局部而不限于局部;整体论治而又不忘局部”的治疗法则。局部治疗与整体调理双管齐下,达到治疗结直肠炎性病变的最佳疗效。

    1.4.3.1大肠湿热证以腹泻腹痛、便下赤白或脓血、肛门灼热、里急后重、脘腹痞闷、小便短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多见,该证又可分为热重于湿型与湿重于热型,常用方剂: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为主或依据湿热侧重加减运用。

    1.4.3.2脾胃虚弱证久病多见,以面色萎黄、四肢乏力、大便溏稀、完谷不化、腹痛喜温喜按、喜热饮、纳差、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或弱为多见,该证多采用:香砂六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1.4.3.3肝郁脾虚证以性情急躁、口苦、易激怒者多见,常见胸胁胀闷不舒、脘腹饱胀、喛气返酸、纳食不香、痛则欲泻、泻后痛减、舌淡苔白、脉弦细等多见,该证多采用:柴胡疏肝散、四逆散、痛泻要方加减。
, 百拇医药
    1.4.3.4脾肾阳虚证久病年老患者多见,以久泻不愈、泻下稀薄或夹有粘白冻、腹部绵绵作痛、食少、形寒肢冷、腰膝瘘软、小便清长、甚或大便滑脱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为多见,该证多采用:理中丸、四神丸、真人养脏汤等加减。

    1.4.3.5气血瘀滞肠络证经久不愈的患者多见、以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胸胁胀闷不舒、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喛气少食、腹泻或利下脓血、血色紫暗或夹血块、舌紫暗或有瘀斑点、脉弦而涩等多见,该证多采用少腹逐瘀汤加减。

    1.4.3.6津血两虚证以面色无华、精神不振、唇甲色淡、口舌干燥、纳食不香、或经色暗淡量少、大便干结数日一行、脘腹胀满不适、舌淡少苔、脉沉细弱等多见,该证多采用驻车丸加减。

    1.4.3.7虚实夹杂证即以脾虚为本、而又兼见湿热之像,临床以面色虚黄、脘腹胀满、完谷不化、利下赤白粘液、日久不愈、肛门灼热、里急后重、舌淡苔白或滑腻、脉濡软或虚数等多见,该证多以连理汤加减。
, http://www.100md.com
    1.4.3.8寒热错杂证以胃脘痞闷、恶食生冷、喛气、纳谷不香、口干欲饮、大便溏稀、泄泻、肛门灼热感、里急后重、舌淡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或弦为多见,该证多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以上辨证分型论治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应考虑患者病情随时发生转变、切不可拘泥一方、一服到底,否则适得其反,应注重临症加减灵活运用。

    2结果

    2.1治疗组肠镜复查结果

    2.1.1慢性结肠炎13例一个疗程后复查:3例未发现异常、8例明显减轻、2例仍可见较为明显的充血水肿;二个疗程后复查:7例未发现异常、5例黏膜轻度充血、1例局仍可见明显充血水肿;三个疗程后复查:11例未发现异常、2例仍可见轻度充血;停药半年后复查:8例未见异常、2例结肠黏膜充血水肿,另3例未按时复查。

    2.1.2溃疡性结肠炎7例一个疗程后复查:2例未见明显溃疡面、5例溃疡面明显缩小或数量明显减少;二个疗程后复查:5例未见明显溃疡面、2例仍可见浅表小溃疡或糜烂;三个疗程后复查:7例均未发现溃疡或糜烂面;停药半年后复查:5例未见明显异常、1例可见糜烂及充血水肿,另1例未按时复查。

    2.1.3慢性直肠炎6例一个疗程后复查:3例未见异常、3例充血水肿明显减轻;二个疗程后复查:5例未见异常、1例可见直肠黏膜轻度充血;3个疗程后复查:6例直肠黏膜均未见明显异常;停药半年后复查:5例均未见明显异常,另1例未按时复查。, http://www.100md.com(周起超)
1 2下一页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肠道疾病 > 结肠病 > 结肠炎 > 溃疡性结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