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训练致重症中暑的综合治疗(2)
33发病原因(1)气象条件、训练强度:40例中暑患者发病时的气温都在35 ℃以上,相对湿度80%~85%,风速05~10 m/秒。气温高、湿度大、风速小,在强体力训练下,汗液蒸发、散热受阻。训练时容易疲劳,体质差者易发生重症中暑;(2)内源性产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短时间内代谢产热率急骤成倍增高,可大大超过机体的散热能力和空气的冷却能力,同时,心血管系统负荷剧增,导致体热大量蓄积,体温迅速升高,心血管功能紊乱而发生中暑。军事训练中暑多与内源性产热过度增加有关;(3)睡眠不足、饮食不当或患有基础疾病:由于气候炎热,夜间睡眠不好,食欲和消化功能减退,机体能量摄入不足,抵抗力下降,高温环境中汗液蒸发过多,水和无机盐得不到及时补充,导致水电解质紊乱,若再加上患有基础疾病,则往往加重病情。
34治疗体会本研究通过综合治疗措施,疗效显著,主要有以下几点治疗体会:(1)快速降温是治疗的关键,降温速度决定患者的预后。通常应在1 h内使直肠温度降至378 ℃~389 ℃。除了物理降温以外,药物降温应尽早使用地塞米松,地塞米松能改善凝血功能,降低死亡率,是重症中暑患者重要治疗手段[5]。不主张使用阿司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等解热镇痛药,避免加重凝血和肝肾功能障碍;(2)临床护理关键要保持呼吸道通畅,高温可损伤低位脑干呼吸中枢,加之剧烈运动后,呼吸道分泌物粘稠,如有意识障碍、呕吐,则易堵塞呼吸道,可出现呼吸抑制,呼吸困难者需吸氧,必要时人工呼吸;(3)休克时提高血压,勿使用血管收缩剂升压,以防影响皮肤散热。应静脉输注5%葡萄糖盐液恢复血容量;(4)心理疏导可减轻患者的思想压力,消除紧张情绪和不良心理状态,争取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目前心理治疗已广泛运用于各种精神应激、成瘾行为和躯体疾病伴发的情绪障碍,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5)军事训练应积极做好防暑措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炎热季节军事训练负荷及时间,尝试建立中暑军事化预报指数,以科学指导军事训练[6],特别是新兵到部队后要适当增加耐热训练,逐步提高负荷和高温环境的驻留时间,以提高机体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92-995
[2]王秀晶.浅谈中暑患者急救护理.中国医药指南,2010,8(7):135-136
[3]何绪芳.中暑的辨证施护.中国医药导报,2006,3(23):141
[4]王建辉,武海英.5 km越野训练致重症中暑38例救治体会.人民军医,2005,48(3):139-140
[5]黄石,陆首玲,陈小香.重症中暑院前地塞米松干预疗效研究.现代医院,2007,7(6):15-17
[6]苏磊,郭振辉,钱洪津.重症中暑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解放军医学杂志,2006,31(9):909-910
【收稿日期】2011-07-18, http://www.100md.com(李莉莉 江伟)
34治疗体会本研究通过综合治疗措施,疗效显著,主要有以下几点治疗体会:(1)快速降温是治疗的关键,降温速度决定患者的预后。通常应在1 h内使直肠温度降至378 ℃~389 ℃。除了物理降温以外,药物降温应尽早使用地塞米松,地塞米松能改善凝血功能,降低死亡率,是重症中暑患者重要治疗手段[5]。不主张使用阿司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等解热镇痛药,避免加重凝血和肝肾功能障碍;(2)临床护理关键要保持呼吸道通畅,高温可损伤低位脑干呼吸中枢,加之剧烈运动后,呼吸道分泌物粘稠,如有意识障碍、呕吐,则易堵塞呼吸道,可出现呼吸抑制,呼吸困难者需吸氧,必要时人工呼吸;(3)休克时提高血压,勿使用血管收缩剂升压,以防影响皮肤散热。应静脉输注5%葡萄糖盐液恢复血容量;(4)心理疏导可减轻患者的思想压力,消除紧张情绪和不良心理状态,争取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目前心理治疗已广泛运用于各种精神应激、成瘾行为和躯体疾病伴发的情绪障碍,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5)军事训练应积极做好防暑措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炎热季节军事训练负荷及时间,尝试建立中暑军事化预报指数,以科学指导军事训练[6],特别是新兵到部队后要适当增加耐热训练,逐步提高负荷和高温环境的驻留时间,以提高机体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92-995
[2]王秀晶.浅谈中暑患者急救护理.中国医药指南,2010,8(7):135-136
[3]何绪芳.中暑的辨证施护.中国医药导报,2006,3(23):141
[4]王建辉,武海英.5 km越野训练致重症中暑38例救治体会.人民军医,2005,48(3):139-140
[5]黄石,陆首玲,陈小香.重症中暑院前地塞米松干预疗效研究.现代医院,2007,7(6):15-17
[6]苏磊,郭振辉,钱洪津.重症中暑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解放军医学杂志,2006,31(9):909-910
【收稿日期】2011-07-18, http://www.100md.com(李莉莉 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