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稀释疗法辅以家庭氧疗治疗慢性高原病129例疗效观察
【关键词】血液稀释疗法;家庭氧疗;慢性高原病
高原病,是发生于高原低氧环境的一种特发性疾病。高原低压性缺氧是致病的主要因素,低氧性病理生理改变是发病的基础和临床表现的根据,脱离低氧环境则病情一般均呈好转。高原病依发病急缓分为急性、慢性两大类, 再根据低氧性损害在某器官系统更为集中和突出而作临床分型。慢性高原病(CHAD):包括高原衰退症(HADT)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高原心脏病(HAHD)慢性高山病(CMS)或蒙赫病即混合型CHAD。脱离低氧环境是治疗高原病最好的办法,而对于世居高原的人群,治疗的主要目的主要是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采用血液稀释疗法辅以家庭氧疗治疗慢性高原病129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近年来笔者所在医院129例慢性高原病的临床资料,诊断均按照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高原医学学术讨论会推荐的我国高原病命名及诊断标准进行命名及诊断。其中高原红细胞增多症65例(RBC≥6.5×1012/L,Hb≥200 g/L,HCT≥65%)除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其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性心脏病30例(心电图:心电轴右偏及明显右心室肥厚,心脏彩超提示右心增大,右室前壁增厚,三尖瓣口收缩期返流,并根据三尖瓣口返流的跨瓣压差估测肺动脉收缩压均大于35 mm Hg,最高的可达到重度增高。X线胸片显示右肺下动脉干横径≥17 mm及或右肺下动脉干横径与气管横径比值≥1.10)排除其他心血管疾病,特别是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慢性高山病(即混合型高原病)34例(合并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及高原性心脏病),年龄14~78岁,居住海拔在3000~4200 m,89例是世居高原藏民,40例是移居高原并久居的汉族,女性31例,男性98例。
, http://www.100md.com
1.2治疗所有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吸氧(依据血气分析氧分压的情况调整氧流量),根据RBC及Hb增高的具体情况给予适量放静脉血,每次约100~200 ml,隔日一次,动态监测RBC及Hb,直至RBC及Hb检查降至正常范围,同时静脉补液稀释血液,单纯高原红细胞增多的患者给予丹红注射液或前列地尔注射液等,液体入量约为放血量的3~4倍。高原性心脏病患者及混合型高原病则根据患者的心功能情况,液体入量约为放血量的2~3倍,给予静脉滴注前列地尔注射液、丹红注射液扩血管改善循环,静脉滴注环磷腺苷葡胺注射液、口服ACEI改善心功能,心动过速的患者给予适量倍他乐克,降低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RBC及Hb检查降至正常范围的混合型高原患者,特别是有双下肢水肿的患者酌情给予利尿剂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功能。所有经治疗好转出院的患者均建议有条件的到低海拔地区生活,没有条件的则利用制氧机进行长期家庭氧疗(每日15 h左右)。
2结果
经上述治疗,患者的心悸、胸闷、气促、咳嗽、紫绀、头痛、头晕、乏力、睡眠障碍、结合膜充血等症状均有显著改善,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明显提高,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高原性心脏病患者三尖瓣口返流量减少,根据三尖瓣口返流的跨瓣压差估测肺动脉收缩压均有不同程度减轻。下降幅度达10~40 mm Hg。出院后有24名患者到低海拔地区生活,RBC及HB没有出现反弹现象,无明显心悸、胸闷、气促、咳嗽,乏力及睡眠障碍好转,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另外105名患者中没有条件转至低海拔地区生活,其中有36名患者购买制氧机进行家庭氧疗,其他69名患者因条件限制没有继续吸氧,仍处于长期缺氧状态。其中有60名患者(占未进行氧疗患者的87%)在半年至1年内再次因心悸、胸闷、气促、咳嗽、紫绀、头痛、头晕、乏力、睡眠障碍等症状入院治疗,复查RBC及Hb再次出现反弹,检查值接近或达到半年前指标,心脏彩超提示三尖瓣口返流的程度及跨瓣压差均比半年前有不同程度增加。没有脱离高原地区,但进行了家庭氧疗的36名患者只有7名患者(占家庭氧疗的19%)在1年后出现RBC及Hb再次出现反弹,而且这部分患者居住地的海拔均在3800 m以上,而且RBC及Hb增高的程度也不及没有进行家庭氧疗的患者。
, 百拇医药
3讨论
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地区,其特点为气压低,氧分压也相应降低,易导致人体缺氧。在高原地区,大气压与肺泡中氧分压之差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缩小,直接影响到肺泡气体交换、血液携氧和结合氧在组织中释放的速度、使机体供氧不足,产生缺氧,而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是高原适应生理的重要环节,而显著的肺动脉高压是各型高原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且病情愈重,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愈明显[1]。患者于住院期间给予血液稀释疗法,能有效减少红细胞浓度,减轻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的流动性,改善血液携氧能力,增加组织细胞供氧,同时,给予扩血管药物丹红注射液、前列地尔注射液等,改善微循环,降低肺动脉压及右心室后负荷[2]。长期缺氧是导致慢性高原病的主要原因,改善缺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是其治疗的主要方法,脱离高原地区是最好的办法,但对于世代居住在高原的人群是不现实的,对于这部分患者,建议购置家用制氧机进行长期家庭氧疗,虽然不能完全解决慢性缺氧,但仍是纠正缺氧的一种有效办法,值得在高原地区对慢性高原患者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49.
[2]黄德嘉.心脏病诊疗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33;451.
【收稿日期】2011-08-18, http://www.100md.com(钱稚萍 王慰)
高原病,是发生于高原低氧环境的一种特发性疾病。高原低压性缺氧是致病的主要因素,低氧性病理生理改变是发病的基础和临床表现的根据,脱离低氧环境则病情一般均呈好转。高原病依发病急缓分为急性、慢性两大类, 再根据低氧性损害在某器官系统更为集中和突出而作临床分型。慢性高原病(CHAD):包括高原衰退症(HADT)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高原心脏病(HAHD)慢性高山病(CMS)或蒙赫病即混合型CHAD。脱离低氧环境是治疗高原病最好的办法,而对于世居高原的人群,治疗的主要目的主要是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采用血液稀释疗法辅以家庭氧疗治疗慢性高原病129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近年来笔者所在医院129例慢性高原病的临床资料,诊断均按照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高原医学学术讨论会推荐的我国高原病命名及诊断标准进行命名及诊断。其中高原红细胞增多症65例(RBC≥6.5×1012/L,Hb≥200 g/L,HCT≥65%)除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其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性心脏病30例(心电图:心电轴右偏及明显右心室肥厚,心脏彩超提示右心增大,右室前壁增厚,三尖瓣口收缩期返流,并根据三尖瓣口返流的跨瓣压差估测肺动脉收缩压均大于35 mm Hg,最高的可达到重度增高。X线胸片显示右肺下动脉干横径≥17 mm及或右肺下动脉干横径与气管横径比值≥1.10)排除其他心血管疾病,特别是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慢性高山病(即混合型高原病)34例(合并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及高原性心脏病),年龄14~78岁,居住海拔在3000~4200 m,89例是世居高原藏民,40例是移居高原并久居的汉族,女性31例,男性98例。
, http://www.100md.com
1.2治疗所有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吸氧(依据血气分析氧分压的情况调整氧流量),根据RBC及Hb增高的具体情况给予适量放静脉血,每次约100~200 ml,隔日一次,动态监测RBC及Hb,直至RBC及Hb检查降至正常范围,同时静脉补液稀释血液,单纯高原红细胞增多的患者给予丹红注射液或前列地尔注射液等,液体入量约为放血量的3~4倍。高原性心脏病患者及混合型高原病则根据患者的心功能情况,液体入量约为放血量的2~3倍,给予静脉滴注前列地尔注射液、丹红注射液扩血管改善循环,静脉滴注环磷腺苷葡胺注射液、口服ACEI改善心功能,心动过速的患者给予适量倍他乐克,降低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RBC及Hb检查降至正常范围的混合型高原患者,特别是有双下肢水肿的患者酌情给予利尿剂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功能。所有经治疗好转出院的患者均建议有条件的到低海拔地区生活,没有条件的则利用制氧机进行长期家庭氧疗(每日15 h左右)。
2结果
经上述治疗,患者的心悸、胸闷、气促、咳嗽、紫绀、头痛、头晕、乏力、睡眠障碍、结合膜充血等症状均有显著改善,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明显提高,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高原性心脏病患者三尖瓣口返流量减少,根据三尖瓣口返流的跨瓣压差估测肺动脉收缩压均有不同程度减轻。下降幅度达10~40 mm Hg。出院后有24名患者到低海拔地区生活,RBC及HB没有出现反弹现象,无明显心悸、胸闷、气促、咳嗽,乏力及睡眠障碍好转,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另外105名患者中没有条件转至低海拔地区生活,其中有36名患者购买制氧机进行家庭氧疗,其他69名患者因条件限制没有继续吸氧,仍处于长期缺氧状态。其中有60名患者(占未进行氧疗患者的87%)在半年至1年内再次因心悸、胸闷、气促、咳嗽、紫绀、头痛、头晕、乏力、睡眠障碍等症状入院治疗,复查RBC及Hb再次出现反弹,检查值接近或达到半年前指标,心脏彩超提示三尖瓣口返流的程度及跨瓣压差均比半年前有不同程度增加。没有脱离高原地区,但进行了家庭氧疗的36名患者只有7名患者(占家庭氧疗的19%)在1年后出现RBC及Hb再次出现反弹,而且这部分患者居住地的海拔均在3800 m以上,而且RBC及Hb增高的程度也不及没有进行家庭氧疗的患者。
, 百拇医药
3讨论
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地区,其特点为气压低,氧分压也相应降低,易导致人体缺氧。在高原地区,大气压与肺泡中氧分压之差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缩小,直接影响到肺泡气体交换、血液携氧和结合氧在组织中释放的速度、使机体供氧不足,产生缺氧,而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是高原适应生理的重要环节,而显著的肺动脉高压是各型高原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且病情愈重,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愈明显[1]。患者于住院期间给予血液稀释疗法,能有效减少红细胞浓度,减轻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的流动性,改善血液携氧能力,增加组织细胞供氧,同时,给予扩血管药物丹红注射液、前列地尔注射液等,改善微循环,降低肺动脉压及右心室后负荷[2]。长期缺氧是导致慢性高原病的主要原因,改善缺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是其治疗的主要方法,脱离高原地区是最好的办法,但对于世代居住在高原的人群是不现实的,对于这部分患者,建议购置家用制氧机进行长期家庭氧疗,虽然不能完全解决慢性缺氧,但仍是纠正缺氧的一种有效办法,值得在高原地区对慢性高原患者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49.
[2]黄德嘉.心脏病诊疗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33;451.
【收稿日期】2011-08-18, http://www.100md.com(钱稚萍 王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