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的疗效研究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研究川崎病的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40例川崎病患儿,A组应用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GG),B组应用甲泼尼松联合IVGG,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一般情况、辅助检查指标。结果治疗后A组和B组之间的高烧、皮疹、四肢末端变化、淋巴结肿大、冠状动脉瘤、复发的χ2值分别为3.3、2.3、3.2、3.6、3.2、2.5,P值均<0.05;充血的χ2值为1.0,P值均>0.05。A组和B组之间治疗后的辅助检查结果来看:血沉、WBC、LC、Hb、PLT、ALB、GLB、TNF-α的t值分别为2.3、2.5、2.7、3.3、3.7、2.3、2.0、2.4,P值均<0.05;CRP的t值为0.3,P值>0.05。结论泼尼松龙与IVGG联合疗法的治疗疗效从治疗后的一般情况以及辅助检查来看,均优于IVGG。
【关键词】川崎病;治疗方法;疗效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也就是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node syndrome,MCLS)[1],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是儿科常见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心血管病变最常见[2],此病严重威胁着小儿的健康和生命。笔者所在科对近5年的川崎病患儿共计40例进行了诊治,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自笔者所在医院儿科2005年7月~2010年8月收治的40例川崎病患儿,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8个月~3.7岁,平均年龄1.25岁。将4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成A组和B组两组。患儿入院时临床特点为:发热持续5 d以上,伴眼结膜充血、口腔咽部黏膜充血,唇红干燥有皲裂、杨梅舌、皮疹、淋巴结肿大、手足硬肿、指趾膜状脱皮。治疗前相比:A组和B组之间在性别、年龄、高烧、充血、皮疹、四肢末端变化、淋巴结肿大、血沉、WBC、LC、Hb、PLT、ALB、GLB、TNF-α、CRP之间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