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急性对硝基苯胺中毒事故的调查处理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一起对硝基苯胺引起的中毒事故。方法了解中毒经过、病例临床资料,通过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并结合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调查发现此次事故因接触废弃蛇皮袋残留的对硝基苯胺引起,5名患者全部治愈。结论加强工人的职业卫生教育,提高化学毒物的安全防范意识,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
【关键词】对硝基苯胺;中毒;调查
2011年5月29日笔者所在市某乡镇,作坊工人对刚收购进来的100 kg左右的废弃蛇皮袋进行加工,引发的一起中毒事故,进行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中毒经过
2011年5月29日8点左右,作坊工人对刚收购进来的100 kg左右的废弃蛇皮袋进行加工,到9∶30左右,5名工人开始出现头晕、乏力、恶心、口唇发绀等症状,其中负责蛇皮袋粉碎工序的1名工人症状最重,5名工人均被急送当地医院就诊。
, 百拇医药
2临床资料
中毒者均为男性,年龄19~56岁,工龄2~5年。临床表现:所有中毒者均存在气短、头晕、胸闷、乏力,3例出现呕吐、恶心。查体:呈急性病容,口唇、皮肤明显发紫。临床诊断:参照《职业性急性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中毒诊断标准》(GBZ30-2002),结合现场卫生学调查和临床表现,曾短时间接触对硝基苯胺,经职业病诊断医师集体会诊,此5例患者被诊断为中度急性对硝基苯胺中毒。住院后,给予补液、吸氧、利尿等对症治疗,病因明确后静推亚甲兰,至病情得到缓解。经临床治疗后,临床症状显著好转,48 h后康复出院。
3现场调查
调查人员于2011年6月30日10∶00接报告后立即分两组前往医院和现场进行调查。前往医院调查组,详细了解患者的临床资料和中毒经过。前往现场组,仔细考察现场环境、生产流程等一般情况。经相关部分调查核实,此生产作坊是三无企业,主要工作是将回收来的废弃包装袋加工成塑料粒子,然后再卖给加工垃圾袋的企业。此厂房十分简陋,为一相对闭塞车间,无通风排气设施,车间内堆满回收来的废弃包装袋,卫生条件差,工人无任何防护设施。在现场发现一批蛇皮袋,在线缝封口处发现黄色粉末,其表面印“p-nitroaniline made in China”,没有任何其他标志和标识。据此作坊工人详细介绍,在加工该批蛇皮袋时有刺激性气味,怀疑是袋中黄色物质引起的中毒。经联系该批蛇皮袋的送货人员也证实该批蛇皮袋是从一生产对硝基苯胺的化工厂购得,调查人员将剩余的袋中黄色粉末和成品塑料粒子立即送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参照GBZ/T160.72-2004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色粉末中对硝基苯胺含量为67.8%,成品塑料粒子中也检出少量的对硝基苯胺,可推断出此起中毒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在加工收购来的蛇皮袋时,不知道袋口残留的黄色粉末状物质为有毒物质对硝基苯胺,同时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参照《职业性急性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中毒诊断标准》,结合5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及现场调查结果,均诊断为中度急性对硝基苯胺中毒。
, 百拇医药
4讨论
通常情况下,对硝基苯胺为黄色粉末或结晶,有轻微的氨味,且在水中不溶,极易通过皮肤被人体吸收,蒸汽和粉尘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其为作用强烈的高铁血红蛋白形成剂,毒性较苯胺要强,吸收后人体可出现溶血性贫血、发绀,若大量接触可对肝脏造成严重的损害[1]。
此起中毒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在加工收购来的蛇皮袋时,不知道袋口残留的黄色粉末状物质为有毒物质对硝基苯胺,同时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没有佩戴橡胶手套和防毒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在粉碎机旁工作的工人由于天气炎热裸背操作,因此症状最重。由于事发当日温度偏高,脚底、手部被汗液潮湿,促使读物经皮肤进入体内引起中毒。所以,建议相关政府部门积极加强对毒性物品生产企业的管理,对其进行职业安全卫生教育,建立和健全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处理好污染源,统一回收处理。此外加强对小型个体企业的卫生法制法规的宣传力度,对员工进行相关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和教育,有效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建立和健全卫生安全制度,安装合理有效的通风排毒设施,配备个人防护用品,保障劳动者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夏元洵.化学物质毒性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355.
【收稿日期】2011-10-13, 百拇医药(顾春燕 包英浩)
【关键词】对硝基苯胺;中毒;调查
2011年5月29日笔者所在市某乡镇,作坊工人对刚收购进来的100 kg左右的废弃蛇皮袋进行加工,引发的一起中毒事故,进行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中毒经过
2011年5月29日8点左右,作坊工人对刚收购进来的100 kg左右的废弃蛇皮袋进行加工,到9∶30左右,5名工人开始出现头晕、乏力、恶心、口唇发绀等症状,其中负责蛇皮袋粉碎工序的1名工人症状最重,5名工人均被急送当地医院就诊。
, 百拇医药
2临床资料
中毒者均为男性,年龄19~56岁,工龄2~5年。临床表现:所有中毒者均存在气短、头晕、胸闷、乏力,3例出现呕吐、恶心。查体:呈急性病容,口唇、皮肤明显发紫。临床诊断:参照《职业性急性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中毒诊断标准》(GBZ30-2002),结合现场卫生学调查和临床表现,曾短时间接触对硝基苯胺,经职业病诊断医师集体会诊,此5例患者被诊断为中度急性对硝基苯胺中毒。住院后,给予补液、吸氧、利尿等对症治疗,病因明确后静推亚甲兰,至病情得到缓解。经临床治疗后,临床症状显著好转,48 h后康复出院。
3现场调查
调查人员于2011年6月30日10∶00接报告后立即分两组前往医院和现场进行调查。前往医院调查组,详细了解患者的临床资料和中毒经过。前往现场组,仔细考察现场环境、生产流程等一般情况。经相关部分调查核实,此生产作坊是三无企业,主要工作是将回收来的废弃包装袋加工成塑料粒子,然后再卖给加工垃圾袋的企业。此厂房十分简陋,为一相对闭塞车间,无通风排气设施,车间内堆满回收来的废弃包装袋,卫生条件差,工人无任何防护设施。在现场发现一批蛇皮袋,在线缝封口处发现黄色粉末,其表面印“p-nitroaniline made in China”,没有任何其他标志和标识。据此作坊工人详细介绍,在加工该批蛇皮袋时有刺激性气味,怀疑是袋中黄色物质引起的中毒。经联系该批蛇皮袋的送货人员也证实该批蛇皮袋是从一生产对硝基苯胺的化工厂购得,调查人员将剩余的袋中黄色粉末和成品塑料粒子立即送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参照GBZ/T160.72-2004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色粉末中对硝基苯胺含量为67.8%,成品塑料粒子中也检出少量的对硝基苯胺,可推断出此起中毒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在加工收购来的蛇皮袋时,不知道袋口残留的黄色粉末状物质为有毒物质对硝基苯胺,同时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参照《职业性急性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中毒诊断标准》,结合5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及现场调查结果,均诊断为中度急性对硝基苯胺中毒。
, 百拇医药
4讨论
通常情况下,对硝基苯胺为黄色粉末或结晶,有轻微的氨味,且在水中不溶,极易通过皮肤被人体吸收,蒸汽和粉尘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其为作用强烈的高铁血红蛋白形成剂,毒性较苯胺要强,吸收后人体可出现溶血性贫血、发绀,若大量接触可对肝脏造成严重的损害[1]。
此起中毒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在加工收购来的蛇皮袋时,不知道袋口残留的黄色粉末状物质为有毒物质对硝基苯胺,同时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没有佩戴橡胶手套和防毒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在粉碎机旁工作的工人由于天气炎热裸背操作,因此症状最重。由于事发当日温度偏高,脚底、手部被汗液潮湿,促使读物经皮肤进入体内引起中毒。所以,建议相关政府部门积极加强对毒性物品生产企业的管理,对其进行职业安全卫生教育,建立和健全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处理好污染源,统一回收处理。此外加强对小型个体企业的卫生法制法规的宣传力度,对员工进行相关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和教育,有效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建立和健全卫生安全制度,安装合理有效的通风排毒设施,配备个人防护用品,保障劳动者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夏元洵.化学物质毒性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355.
【收稿日期】2011-10-13, 百拇医药(顾春燕 包英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