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妇产科 > 女性生殖器官炎症 > 盆腔腹膜炎(盆腔炎)
编号:13758758
中药口服结合灌肠、外敷治疗慢性盆腔炎200例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2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136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清热解毒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以下腹部疼痛、坠胀为主要的表现。患者多因劳累所致,在性交之后或月经出现时临床表现加重,比较难以根治,易于出现复发,会使患者转变为不孕、输卵管妊娠、慢性盆腔炎等,笔者所在医院对20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治疗,均应用中药并结合外敷、灌肠治疗,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6月~2011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门诊接诊的慢性盆腔炎患者200例,年龄35~48岁;病程1~12年;多有急性盆腔炎病史;临床表现均有下腹疼痛、下坠、腰骶酸痛、月经不调、白带增多、有异味等;妇科检查:子宫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有压痛,单侧或双侧附件增厚呈条索状;或附件及盆腔触及包块,有压痛;B超示有附件炎或附件包块及盆腔少量积液。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第7版妇科学的诊断标准。
, 百拇医药
    1.2方法方剂包括莪术6~10 g,紫丹参30 g,三棱10 g,玄胡10 g,三甲10 g,赤芍10 g,败酱草15 g,鹿角片10 g,桃仁10 g,夏枯草10~15 g,地鳖虫10 g,细辛3 g。上方加水适量,浓煎后取药200 ml,每日服用。另取败酱草30 g,鸭舌草30 g,紫花地丁30 g,蒲公英30 g,红藤30 g,上方加水适量,浓煎后取药对患者进行灌肠治疗,进行灌肠的药物温度不可过高,38 ℃~40 ℃,药液尽量保留8 h以上,注意药液温度适宜,温度过高会损伤肠黏膜,影响药液在肠道吸收,过低使肠管收缩,腹痛加剧,同样不利于吸收,肠管要一人一次一管,避免感染,灌肠高度适宜,不超过30 cm,另外还取川乌9 g,艾叶40 g,鸡血藤60 g,防风20 g,五茄皮20 g,红花15 g,白芷15 g,羌活15 g,放水中煎煮,取煎煮中药后的药渣置入纱布袋中,拧成半干,温度40 ℃~45 ℃,敷于病患部位,药袋上覆盖一层保鲜膜,热水袋中注入70 ℃~80 ℃热水,用毛巾包好,覆盖在保鲜膜上,盖被保温,热敷时间为30~40 min,每晚一次,10 d为1个疗程,必要时可继续2~3个疗程,月经期停用,热敷时禁忌治疗部位有金属移植物、恶性肿瘤,未经确诊的腹痛不可热敷,热敷温度要适宜,热敷时间不可超过1 h,冬季热敷完毕注意保温。
, 百拇医药
    1.3疗效判定标准所有患者经治疗后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进行评价。(1)痊愈:治疗后各项情况均为正常。(2)显效:体征消失,妇科检查有明显改善,治疗后比治疗前积分降低>2/3。(3)有效:症状,体征及妇科检查均有所改善,治疗后比治疗前积分降低﹥1/3。(4)无效:各项情况没有改善或出现恶化。

    2结果

    所有患者经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显示,无效1例,有效15例,显效96例,痊愈88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9.5%。

    3讨论

    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指女性内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等部位所发生的炎症,它的主要病理变化是盆腔结缔组织炎性增生所致粘连和内生殖器炎性包块,以及输卵管卵巢功能障碍。慢性盆腔炎属中医带下病,本病的发生多由湿热邪毒入侵,日久余毒未尽,与气血相搏结,气为阳,血为阴,气滞则血瘀,血瘀日久则成症,血瘀也可导致气滞,冲任阻滞胞脉失养,“不通则痛”,湿邪停留于体内伤及任带二脉,使带脉不固,任脉失调,则发为带下病,故慢性期的治疗可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理气止痛。中药口服方,灌肠方及外敷方均是本院根据临床经验研制的中药制剂,方中紫丹参、桃仁、红藤、红花活血化瘀;三棱、莪术消积止痛;玄胡、五茄皮、夏枯草抗炎镇痛;三甲、败酱草、细辛、紫花地丁、鸭舌草、蒲公英清热解毒,祛瘀止痛;赤芍散瘀消肿;川乌、防风祛风解表,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之功。通过灌肠可使变性的结缔组织复原,盆腔炎性包块及增厚、粘连的组织消失[2],与内服药物相配合,能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疏通血脉,使气血畅通,瘀散痛止,另外女性生殖器官静脉丛密集,血运丰富,血流缓慢,局部外治疗法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及淋巴回流,从而发挥作用,并可通过局部经络的传导与传输,从而激发调节经络之气和脏腑功能,疏通胞宫经脉气血,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本热敷方中的中药具有温经止痛,活血散瘀的功效,局部热敷,温热效应又加速病灶区的血液循环,提高病灶区的新陈代谢,促进了病灶区对药物的吸收,如此三药内外合治,具有整体与局部治疗的互补作用,既调整了机体功能,又能促进局部病变的加速康复,具有临床推广使用的价值,它能改善慢性盆腔炎患者的血液流变状态,降低血液粘滞度,增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局部炎症的渗出,促进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粘连及结缔组织的松解,逐步溶解周围纤维组织,加速炎性包快的吸收消散,从而有改善血瘀状态,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防御能力的作用,故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此三方主要都是活血化瘀之药,现代药理学也证实了活血化瘀药物有以下作用:(1)改善血液“浓、粘、凝、聚”,从而改善血液流变学的性质。(2)增加微循环毛细血管张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3)改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稳定性和抗氧化作用,不同程度地解除微循环障碍。(4)抗氧化,抑制炎症。(5)促进组织修复再生,加快增生性病变转化和吸收。(6)改善机体免疫功能,调节内分泌。(7)还具有解除平滑肌痉挛起止痛的作用[3],可见中医以活血化瘀为主治疗慢性盆腔炎,在实际应用中收到的满意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理论验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Z].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3:252.

    [2]李中元.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7): 79-80.

    [3]伊立立,活血化瘀法在妇科临床中的应用[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07:7., http://www.100md.com(陈红)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妇产科 > 女性生殖器官炎症 > 盆腔腹膜炎(盆腔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