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性监测在预防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效果评价(2)
第1页 |
参见附件。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两个阶段数据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010、2011年切口感染情况
本次监测间断病列为1396例,2010年行目标性监测前患者为631例,2011年目标监测后病列765例,两个阶段的手术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25,P<0.05)。详见表1。2010年发现感染32例,其中14例为表浅切口感染,18例为深部切口感染,10例为清洁切口,22例为非清洁切口。2011发现感染病列为8例,其中7例为表浅切口感染,1例为深部切口感染,8例感染病例均为非清洁切口。
2.2 监测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
检测对象一般资料比较,详见表2。
2.3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2010年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96.04%,预防用药多在手术前0.5~2 h进行,手术切口感染率5.07%。2011年采取关于措施后,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99.06%,预防用药使用时间为0.5~1 h,手术切口感染率1.41%。两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5.50,P=0.02)。
3 讨论
3.1 充分掌握外科切口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是目标监测成功的关键内容之一
引起手术感染的危险因素大致可分为三类:操作者有关的因素、与患者免疫功能下降有关因素及其他因素。操作者有关的因素,如操作技巧:手术操作过程中,手术医生是否彻底地清除坏死组织;仔细轻柔的操作,避免对健康组织的损害;消灭手术中的死腔,减少细菌滋生的场所;适当安置引流物,保持引流通畅等对避免术后发生感染有着重要意义[1]。因此,笔者所在医院将临床手术医生、麻醉师作为培训管理的重点。
3.2 系统化的信息反馈过程是目标性监测必备环节
当外科技术的某些方面出现系统性差错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