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234
编号:13741626
髋部骨折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1)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234
     【摘要】 目的:探讨笔者所在医院髋部手术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方法:本组资料选自笔者所在医院158例髋部骨折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并在手术前和手术后进行系统护理。重点为健康宣教、严密观察下肢及全身情况、抗凝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本组158例患者经综合治疗和精心护理,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积极的治疗和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骨折; 血栓; 护理; 康复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2)34-0101-02

    髋部骨折患者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极高危人群。据报道,在不应用抗凝药预防时,髓部骨折患者康复过程中,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可达40%~80%[1],有1%~5%发生致命的肺栓塞[2]。因此,在髋部骨折发生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尤为重要。一旦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应采取积极的治疗及护理措施,防止肺栓塞的发生。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2月-2012年3月在笔者所在科住院的髋部骨折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158例患者,男59例,女99例。年龄21~78岁,平均(56.7±9.7)岁。入院时已发生下肢静脉血栓者78例,手术后1周内发生者62例,2周以上出院后发生者18例。12例患者实施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其中术前9例,术后3例。

    1.2 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

    1.2.1 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疼痛、肢端坏死,预后的不确定性都严重影响患者心理,使之产生焦虑。医护人员应关心体贴患者,耐心做好思想工作,使其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改善患肢血运:(1)绝对戒烟,防止主动或被动吸烟;(2)肢体保暖,但应避免局部加热,增加组织耗氧;(3)睡觉或休息时宜取头高脚低位;(4)避免久站或久坐,坐时避免将脚翘在另一膝上。缓解疼痛:疼痛常是本病最痛苦的症状,尤其在并发感染或坏疽时,疼痛会更剧。轻症早期可用扩血管药、中医中药等方法。对中、晚期疼痛剧烈者常需使用麻醉性镇痛剂,难以缓解时可用连续性硬膜外阻滞止痛。同时,指导患者进行Buerger运动以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缓解疼痛。预防损伤与感染: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注意避免烫伤、搔抓致伤,必要时给子抗生素。局部溃疡或坏死时的护理:局部发生溃疡或坏死后要严格卧床休息,可减少组织耗氧,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加强换药,另可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指导患者适当的休息和运动:鼓励患者多走路,疼痛出现为活动量足够的标志。指导患者进行Buerger运动:(1)患者平卧,患肢抬高45°以上,维持1~2 min;(2)双足自然下垂床沿(避免压迫腘窝),足跟着地,患足旋转、屈伸运动,每一组动作持续3 min;(3)平卧,双腿平放,休息5 min,并盖被保暖;(4)抬高患肢足趾、足跟运动10次,完成运动,运动可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但当局部发生坏死、溃疡及动静脉血栓形成者要禁忌运动。
, 百拇医药
    1.2.2 术后护理 体位静脉疾病手术,术后患肢抬高30°,以利静脉回流;若为动脉病变手术,患肢平置即可。血管重建术后需制动,静脉重建术后卧床1周,动脉重建术后需卧床2周[3]。自体血管移植如愈合较好,可适当缩短卧床制动时1周。卧床制动者应嘱做足背伸屈运动,以利小腿深静脉回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1)术后密切观察血压、脉搏、肢体温度及伤口渗血或血肿情况;(2)观察血管通畅度,在血管重建术后或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后,应常规观察患肢远端皮肤温度、色泽、感觉和脉搏强度来判断血管通畅度。如果动脉重建术后出现肢体肿胀、皮色淤紫,皮温降低或静脉怒张,应考虑重建部位发生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必要时再次手术探查。防治感染术后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伤口局部情况,若发现伤口红肿及早治疗,并尽早合理使用抗生素。

    2 结果

    本组158例患者经综合治疗和精心护理,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3 讨论
, 百拇医药
    髋部骨折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两方面因素有关:(1)外因,有吸烟、寒冷、外伤和病原体(HB病毒、立克次体)感染;(2)内因,自身免疫功能紊乱,雄性激素及前列腺素失调,遗传异常。在诸因素中,吸烟肯定与本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据统计,本病有吸烟史者占60%~95%[4]。

    病变主要累及周围中小动静脉,起始于动脉,由远端向近端节段性进展,然后累及伴行静脉。病变血管早期为内膜增厚、发硬,管腔内血栓形成,管腔缩窄甚至闭塞。晚期血管周围纤维组织增生、硬化,包埋静脉及神经,同时代偿性侧支循环建立。但常因代偿不全而引起疼痛,肌肉萎缩,远端组织坏死等改变。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常起病隐匿,进展较缓慢,周期性发作,一般要经过4~5年才趋严重[5]。主要为不同程度的缺血而引起疼痛、感觉和皮色改变,游走性浅静脉炎,营养缺乏性改变和溃疡。临床上常按缺血程度分为三期。第一期为局部缺血期,血管以痉挛为主,肢体因供血不足而出现麻木、发凉,间歇性跛行,即在行走一段路程后出现小腿酸痛,肌肉抽搐,患者常因疼痛而被迫停止行走,休息后疼痛缓解,恢复行走后又可发生疼痛。

    另外,可反复出现游走性浅静脉炎,表现为局部红肿、压痛、条索状硬块,检查发现患肢皮温较低、色泽苍白、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第二期为营养障碍期,血管痉挛加重甚至动脉闭塞,肢体仅依靠侧支循环保持存活。间歇性跛行更重,当动脉缺血更重时,即使肢体处于休息状态,疼痛也不能缓解,夜间更剧,为静息痛。患者常喜屈膝抱足而坐或将肢体下垂于床旁,为本病典型体征。患肢皮温更低,皮色苍白,或出现潮红、紫斑,皮肤干燥,无汗,趾(指)甲增厚变形,肌肉萎缩,胫后、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第三期坏死期,动脉完全闭塞,侧支循环不能提供肢体存活所需的血液循环。患肢远端干瘪、发黑、坏死、溃疡,疼痛为持续性剧痛,患者日夜屈膝抚足或下垂肢体以缓解疼痛。继发感染时可引起全身毒血症。, http://www.100md.com(李永贤)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