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疗效比较分析(1)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疗效,以供临床工作参考。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2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5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法分为A组和B组,均接受包括抗感染、止血、胃黏膜保护、抑酸等对症治疗。A组应用注射用奥美拉唑钠,B组应用注射用泮托拉唑钠。治疗7 d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B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质子泵抑制剂在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中泮托拉唑疗效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临床应用前景较好。
【关键词】 质子泵抑制剂; 消化性溃疡出血; 奥美拉唑; 泮托拉唑
中图分类号 R5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2-0009-02
消化性溃疡是内科临床常见疾病,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如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可引起消化道出血,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临床治疗以抗感染、止血、胃黏膜保护、抑酸等对症治疗为主,其中质子泵抑制剂品种的选择对疾病转归影响较大[1]。笔者所在医院比较了奥美拉唑和泮托拉唑两种不同的质子泵抑制剂对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治疗作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0月-2012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5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有腹痛、呕血、黑便等临床表现,部分患者伴有低血压、心悸、头晕等症状,并经内镜检查确诊。研究对象剔除已发生失血性休克、凝血功能障碍、妊娠期、哺乳期、恶性肿瘤、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药物过敏、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等患者。根据随机法分组,A组52例患者,其中男36例,女16例;年龄23~70岁,平均(45.74±6.38)岁;体重45~72 kg,平均(62.37±5.12)kg;消化性溃疡病程1~12年,平均(5.35±1.68)年;溃疡部位,胃溃疡15例,十二指肠溃疡37例。B组53例患者,其中男35例,女18例;年龄22~74岁,平均(46.37±6.54)岁;体重46~75 kg,平均(63.05±5.43)kg;消化性溃疡病程1~10年,平均(5.28±1.70)年;溃疡部位,胃溃疡17例,十二指肠溃疡36例。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消化性溃疡病程、溃疡部位、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抗感染、止血、胃黏膜保护、抑酸等对症治疗,包括口服阿莫西林、甲硝唑清除幽门螺杆菌;口服冰肾上腺素盐水止血;胶体果胶铋保护胃黏膜;质子泵抑制剂抑酸;血压低于正常者及时补液、输血[2]。其中质子泵抑制剂品种选择时A组患者应用注射用奥美拉唑钠(商品名:洛凯,江苏吴中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苏州第六制药厂,规格:40 mg;国药准字H20010183),将奥美拉唑4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静脉滴注,2次/d。出血严重者增加剂量至80 mg/次,2次/d。连续治疗7 d[3]。B组患者应用注射用泮托拉唑钠(天津药业焦作有限公司,规格:40 mg;国药准字H20066501),将泮托拉唑4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静脉滴注,2次/d。出血严重者增加剂量至80 mg/次,2次/d。连续治疗7 d[4]。治疗7 d,对比两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治疗3 d内未发生再次呕血,3 d内大便颜色逐渐变成黄色,大便隐血检查结果为阴性,血压、脉搏、心率等生命体征平稳,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等检查结果恢复正常,内镜检查提示无新鲜出血灶;有效:治疗5 d内未发生再次呕血,5 d内大便颜色逐渐变成黄色,血压、脉搏、心率等生命体征趋于平稳,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等检查结果未降低;无效:治疗7 d后仍存在呕血、黑便等症状,大便隐血检查结果阳性,内镜检查结果提示存在新鲜出血灶[5]。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A组总有效率为92.31%,B组总有效率为100.00%,B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主要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异常消化作用有关。其中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较胃溃疡多见,以青壮年患者为主,且男性多于女性。临床以慢性、节律性中上腹部剑突下疼痛为主要症状,进餐后1~2 h发作,呈钝痛、灼痛或饥饿样痛,并伴有返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患者常合并营养不良,出血者可见贫血症状。
消化性溃疡患者多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可直接损害胃酸分泌反馈机制,导致胃酸异常分泌,胃内局部pH值较低。强酸环境更有利于幽门螺杆菌繁殖,如此造成一个恶性循环,病程日久可导致溃疡面出血[6]。出血后在强酸环境下纤维蛋白易发生水解,不利于血栓形成。因此在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时,抑制胃酸分泌对根除幽门螺杆菌、保护胃黏膜、促进止血等具有重要的作用[7]。
在受体、第二信使等作用下,胃壁细胞分泌管的H+-K+-ATP酶通过分解ATP获得能量,将胞浆内H+泵入胃内与CI-形成胃酸。抑制H+-K+-ATP酶的活性可有效阻断胃酸分泌。质子泵抑制剂多为弱碱性,原药活性极小,在胃分泌管处pH值在1以下,原药被质子化,迅速转化为亚磺酰胺活性形式,与胃壁细胞上的H+-K+-ATP酶发生不可逆性结合,从而起抑制酶活性,干扰胃酸分泌的最后效应环节,胃酸分泌受到抑制,胃内pH值上升。, 百拇医药(谢银兰)
【关键词】 质子泵抑制剂; 消化性溃疡出血; 奥美拉唑; 泮托拉唑
中图分类号 R5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2-0009-02
消化性溃疡是内科临床常见疾病,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如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可引起消化道出血,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临床治疗以抗感染、止血、胃黏膜保护、抑酸等对症治疗为主,其中质子泵抑制剂品种的选择对疾病转归影响较大[1]。笔者所在医院比较了奥美拉唑和泮托拉唑两种不同的质子泵抑制剂对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治疗作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0月-2012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5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有腹痛、呕血、黑便等临床表现,部分患者伴有低血压、心悸、头晕等症状,并经内镜检查确诊。研究对象剔除已发生失血性休克、凝血功能障碍、妊娠期、哺乳期、恶性肿瘤、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药物过敏、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等患者。根据随机法分组,A组52例患者,其中男36例,女16例;年龄23~70岁,平均(45.74±6.38)岁;体重45~72 kg,平均(62.37±5.12)kg;消化性溃疡病程1~12年,平均(5.35±1.68)年;溃疡部位,胃溃疡15例,十二指肠溃疡37例。B组53例患者,其中男35例,女18例;年龄22~74岁,平均(46.37±6.54)岁;体重46~75 kg,平均(63.05±5.43)kg;消化性溃疡病程1~10年,平均(5.28±1.70)年;溃疡部位,胃溃疡17例,十二指肠溃疡36例。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消化性溃疡病程、溃疡部位、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抗感染、止血、胃黏膜保护、抑酸等对症治疗,包括口服阿莫西林、甲硝唑清除幽门螺杆菌;口服冰肾上腺素盐水止血;胶体果胶铋保护胃黏膜;质子泵抑制剂抑酸;血压低于正常者及时补液、输血[2]。其中质子泵抑制剂品种选择时A组患者应用注射用奥美拉唑钠(商品名:洛凯,江苏吴中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苏州第六制药厂,规格:40 mg;国药准字H20010183),将奥美拉唑4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静脉滴注,2次/d。出血严重者增加剂量至80 mg/次,2次/d。连续治疗7 d[3]。B组患者应用注射用泮托拉唑钠(天津药业焦作有限公司,规格:40 mg;国药准字H20066501),将泮托拉唑4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静脉滴注,2次/d。出血严重者增加剂量至80 mg/次,2次/d。连续治疗7 d[4]。治疗7 d,对比两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治疗3 d内未发生再次呕血,3 d内大便颜色逐渐变成黄色,大便隐血检查结果为阴性,血压、脉搏、心率等生命体征平稳,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等检查结果恢复正常,内镜检查提示无新鲜出血灶;有效:治疗5 d内未发生再次呕血,5 d内大便颜色逐渐变成黄色,血压、脉搏、心率等生命体征趋于平稳,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等检查结果未降低;无效:治疗7 d后仍存在呕血、黑便等症状,大便隐血检查结果阳性,内镜检查结果提示存在新鲜出血灶[5]。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A组总有效率为92.31%,B组总有效率为100.00%,B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主要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异常消化作用有关。其中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较胃溃疡多见,以青壮年患者为主,且男性多于女性。临床以慢性、节律性中上腹部剑突下疼痛为主要症状,进餐后1~2 h发作,呈钝痛、灼痛或饥饿样痛,并伴有返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患者常合并营养不良,出血者可见贫血症状。
消化性溃疡患者多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可直接损害胃酸分泌反馈机制,导致胃酸异常分泌,胃内局部pH值较低。强酸环境更有利于幽门螺杆菌繁殖,如此造成一个恶性循环,病程日久可导致溃疡面出血[6]。出血后在强酸环境下纤维蛋白易发生水解,不利于血栓形成。因此在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时,抑制胃酸分泌对根除幽门螺杆菌、保护胃黏膜、促进止血等具有重要的作用[7]。
在受体、第二信使等作用下,胃壁细胞分泌管的H+-K+-ATP酶通过分解ATP获得能量,将胞浆内H+泵入胃内与CI-形成胃酸。抑制H+-K+-ATP酶的活性可有效阻断胃酸分泌。质子泵抑制剂多为弱碱性,原药活性极小,在胃分泌管处pH值在1以下,原药被质子化,迅速转化为亚磺酰胺活性形式,与胃壁细胞上的H+-K+-ATP酶发生不可逆性结合,从而起抑制酶活性,干扰胃酸分泌的最后效应环节,胃酸分泌受到抑制,胃内pH值上升。, 百拇医药(谢银兰)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胃疾病 > 胃溃疡 > 消化性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