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致炎症机制的研究进展(1)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 肺炎支原体(MP)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之一,约占10%~30%。研究表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严重程度与MP感染后的炎症反应强度相关,炎症反应越强,临床症状、影像学改变越严重。迄今MP的致炎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倾向于MP直接损害和间接免疫作用。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 肺炎; 炎症机制
中图分类号 R3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4-0152-02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5~15岁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常见病原体,约占10%~30%[1]。除肺部表现外,约25%~50%肺炎支原体肺炎(MPP,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患儿出现肺外表现,如血液系统、皮肤、胃肠道,、骨关节、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眼睛、泌尿系统等[2]。通常MPP呈自限性,但有时也会出现爆发流行,引起重症肺炎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人们发现在重症MPP患儿中存在明显的炎性因子的过度释放,临床免疫调节治疗收到满意疗效,提示炎症反应在发病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3]。但是迄今为止MP引起机体炎症反应的具体机制仍不完全清楚,现就目前国内外相关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1 直接损害
MP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最小的原核维生物,人是其唯一宿主,通过粘附、侵入、释放外毒素及局部代谢产物等方式损害宿主防御,产生炎症反应。
1.1 侵袭
1.1.1 粘附 MP对宿主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和定植是感染的关键因素之一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