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4年第10期
编号:13132390
干扰素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小儿EB病毒感染临床效果观察(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4月5日 高海丽 毛彦娜 李彦格 刘炜
第1页

    参见附件。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为84.3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 d后EBV-DNA拷贝数转阴率,治疗组为86.11%,对照组为75.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和表2。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1例患儿初次肌注干扰素后2 h出现高热,达39 ℃,伴寒颤,口服退热药物对症处理后很快恢复正常,次日发热减轻,3 d后未再反复。对照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又称人类疱疹病毒(Human herpesvirus 4,HHV-4),是一种嗜B淋巴细胞病毒,在临床上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在建立的Burkitt儿童淋巴瘤细胞株中发现,其在人群中普遍易感,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感染病原体,5岁以下血清阳性转化率在90%以上。EB病毒感染与多种临床疾病密切相关,感染时症状轻重不一,在无明显免疫缺陷的个体,部分仅表现无症状的血清学转换,其中50%发展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n mononucleosis,IM)[3],在先天性或后天性免疫缺陷个体,儿童EB病毒可引起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及噬血细胞综合征,个别可出现慢性反复性EB病毒感染,甚至恶性淋巴瘤、鼻咽癌等[4-6]。

    目前EB病毒治疗尚无特效药物,EB病毒感染指南上推荐的常用药物有阿昔洛韦和更昔洛韦。文献[7-8]报道,临床上有静脉或雾化吸入干扰素应用于EB病毒感染的,但数量较少。干扰素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