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发病机制的进展(1)
【摘要】 心房颤动即心律失常,属于临床常见病,致残以及致死率均非常高。目前,其不管是发病率还是患病率都呈逐年增加趋势,该疾病及其并发症已严重威胁到了人类健康。掌握该疾病发病机制,对预防和治疗都非常有利。目前,关于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即电重构、结构重构、炎症及基因等,现一一进行阐述。【关键词】 心房颤动; 发病机制
中图分类号 R54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3-0161-02
心房颤动即心律失常,属于临床常见病,致残以及致死率均非常高,房颤患者卒中风险、痴呆风险以及心衰风险比非房颤患者分别高大约4~5倍、2倍、3倍,全因死亡率可增加40%~90%[1]。缺血性卒中是该疾病最严重和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尤其是在高危患者中。现今,关于该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即电重构、结构重构、炎症及基因等,现将相关情况报道如下。
1 电重构
电重构,即使房颤得以发生以及维持的所有心房电生理特性方面发生的改变比如动作电位传导变慢、心房有效不应期减少、不应期离散度上升以及动作电位时程减少等,这些变化会缩短心房电活动波长,促进折返形成,推动房颤的发生以及维持[2]。张莹等[3]在1995年利用山羊房颤模型提出一个理论即“房颤导致房颤”理论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4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