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417
编号:13676886
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及内镜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6月15日 石王伟
第1页

    参见附件。

     3 讨论

    缺血性结肠炎是由于结肠某一段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病变,于1963年首先由Boley[3]提出,多发于中老年人。临床上50岁以上,特别是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及长期便秘者,突然出现间歇性腹痛、便血、腹泻等症状,应高度怀疑缺血性结肠炎[4]。由于本病的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给本病的诊断带来一定困难造成较高的误诊率。从笔者所在医院近7年对缺血性肠炎的研究情况来看,随着电子肠镜的普及和对缺血性肠炎认识的提高,内镜检出患者有所增加。

    缺血性结肠炎的病变部位以左侧结肠为最多,常以脾曲为中心,右侧结肠及直肠少见[5-6]。内镜下病变呈节段性分布,与正常肠段之间有明显的界限。在发病的不同时间检查,以及缺血程度的差异,肠镜下表现有所不同[7]。结肠缺血性损害可分为3类:暂时的可逆型,惯常侵犯黏膜或黏膜下;慢性型,不只伤害黏膜和黏膜下,还侵及环肌;急性暴发型,进行性破坏肠壁各层,可产生严重后果[8]。在最轻型损害中,黏膜苍白、水肿、伴散在充血和点状溃疡,常表示为缺血的早期,治疗后几周内结肠黏膜可恢复正常。中度缺血可见黏膜或黏膜下呈蓝黑色表示黏膜坏死或黏膜下出血,损害可深达肌层,需几周至几个月才可愈后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