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方案对顽固性鼻出血患者止血效果的治疗体会(1)
【摘要】 目的:探究两种不同方案对于顽固性鼻出血患者止血效果的情况。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2014年收治的120例顽固性鼻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采用鼻内镜下的双极电凝法止血)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鼻腔填塞止血)6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止血效果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时间、综合征发生率、再出血率以及黏膜变化情况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顽固性鼻出血患者行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止血能够有效的找到出血点,减少传统鼻腔填塞止血的盲目性,止血效果显著,并且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治愈率高的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顽固性鼻出血; 止血
中图分类号 R765.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33-0149-03
顽固性鼻腔出血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急性症之一,其发作时来势凶猛,出血量较大,且难以寻找到具体的出血点,给治疗造成了一定的困难[1]。传统的鼻腔填塞,压迫止血是治疗顽固性鼻腔出血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但该方法有着较大的缺点,因其治疗时并未确定患者出血点具体的位置,而进行盲目的鼻腔填塞,容易对患者鼻腔黏膜造成较严重的损伤,且治疗效果不明显,再出血率高[2]。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近年来,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止血法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顽固性鼻出血的治疗中,这种方法克服了传统方法的盲目性,有针对的寻找患者出血点并进行止血,应用这种方法的患者均取得了不错的疗效。本研究为探究两种不同方案对于顽固性鼻出血患者止血效果的情况,特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2014年收治的120例顽固性鼻出血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现报告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2014年收治的120例顽固性鼻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法治疗,其中男24例、女36例,平均年龄(43.5±12.1)岁,单侧鼻出血34例、双侧鼻出血26例,出血部位:下鼻道后端17例、中鼻道后端9例、鼻中隔后端14例、中鼻甲下缘10例、嗅裂部1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鼻腔内填塞进行治疗,其中男30例、女30例,平均年龄(42.9±12.3)岁,单侧鼻出血37例,双侧鼻出血23例,出血部位下鼻道后端20例、中鼻道后端11例、鼻中隔后端13例、中鼻甲下缘9例、嗅裂部7例。所有患者经血管造影证实为顽固性鼻出血患者。排除标准:(1)排除外伤性鼻出血患者;(2)排除行鼻腔手术后出血患者;(3)排除鼻腔肿瘤出血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 http://www.100md.com
1.2 方法
观察组行鼻腔镜下双极电凝止血,对照组则实施常规鼻腔填塞止血,观察两组患者止血效果,再出血等情况。
1.2.1 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常规鼻腔填塞止血,采用明胶止血海绵、凡士林油纱条对患者实施前后鼻孔填塞,压迫止血,一般2~5 d将填塞物取出,并配合相应药物对患者进行持续治疗。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对患者实施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止血,具体步骤如下:患者以半卧位卧于手术台上,将含有麻醉药物的棉片对鼻腔黏膜进行3次麻醉,麻醉完成后,在鼻腔镜下有序的寻找出血点,并将鼻腔内的淤血吸静,仔细观察出血的来源。待出血点查明后,将出血点周围的血液清理干净,保证出血点的视野清晰,并使用双极电凝器进行电凝止血,止血成功后,不要对患者的鼻腔进行填塞。若出血点不确定的患者,可以用吸引器吸引可以出血部位,诱发鼻腔出血后,明确出血部位,再行双极电凝止血。
, http://www.100md.com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再出血情况,以及是否出现相关综合征,并且详细观察患者黏膜变化情况,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各项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等相关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照组,但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再出血以及综合征情况比较
, http://www.100md.com
观察组患者再出血以及综合征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黏膜变化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黏膜变化情况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 讨论
顽固性鼻出血,又被称为难治性鼻出血,目前医学界对于顽固性鼻出血的定义为“应用传统的局部压迫、镇静剂、输血等方法均无法有效控制的鼻出血”[3]。医学研究表明,顽固性鼻出血大多由鼻腔的病变所引发的,也可由其他全身性疾病所引起[4]。据统计,顽固性鼻出血中有50%左右的出血发生在鼻腔的前部,而年龄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体中,鼻腔出血多发生在鼻腔的后部,临床已经证实这与老年人的生理解剖特性有关[5]。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会出现血管硬化、血管弹性降低鼻腔分泌物减少、鼻腔黏膜纤毛功能减弱,血管变脆等多种生理特性,从而引发鼻腔出血,且止血难度较大[6-7]。由于鼻腔出血的出血点隐蔽,因此对于顽固性鼻出血的疗效并不确切,过去对于顽固性鼻出血采用较多的治疗方法为鼻腔填塞压迫进行止血,这种方法的盲目性较大,治疗时患者所承受的痛苦同样较大,且容易反复发作,再出血率较高,术后综合征发生率也较大,且该方法还会阻碍患者鼻窦窦口等部位的气压的调节,从而诱发中耳炎等严重并并发症[8]。因此,近年来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止血的方法取代传统鼻腔填塞法被越来越多的医院广泛使用。, 百拇医药(张益峰)
【关键词】 顽固性鼻出血; 止血
中图分类号 R765.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33-0149-03
顽固性鼻腔出血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急性症之一,其发作时来势凶猛,出血量较大,且难以寻找到具体的出血点,给治疗造成了一定的困难[1]。传统的鼻腔填塞,压迫止血是治疗顽固性鼻腔出血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但该方法有着较大的缺点,因其治疗时并未确定患者出血点具体的位置,而进行盲目的鼻腔填塞,容易对患者鼻腔黏膜造成较严重的损伤,且治疗效果不明显,再出血率高[2]。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近年来,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止血法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顽固性鼻出血的治疗中,这种方法克服了传统方法的盲目性,有针对的寻找患者出血点并进行止血,应用这种方法的患者均取得了不错的疗效。本研究为探究两种不同方案对于顽固性鼻出血患者止血效果的情况,特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2014年收治的120例顽固性鼻出血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现报告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2014年收治的120例顽固性鼻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法治疗,其中男24例、女36例,平均年龄(43.5±12.1)岁,单侧鼻出血34例、双侧鼻出血26例,出血部位:下鼻道后端17例、中鼻道后端9例、鼻中隔后端14例、中鼻甲下缘10例、嗅裂部1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鼻腔内填塞进行治疗,其中男30例、女30例,平均年龄(42.9±12.3)岁,单侧鼻出血37例,双侧鼻出血23例,出血部位下鼻道后端20例、中鼻道后端11例、鼻中隔后端13例、中鼻甲下缘9例、嗅裂部7例。所有患者经血管造影证实为顽固性鼻出血患者。排除标准:(1)排除外伤性鼻出血患者;(2)排除行鼻腔手术后出血患者;(3)排除鼻腔肿瘤出血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 http://www.100md.com
1.2 方法
观察组行鼻腔镜下双极电凝止血,对照组则实施常规鼻腔填塞止血,观察两组患者止血效果,再出血等情况。
1.2.1 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常规鼻腔填塞止血,采用明胶止血海绵、凡士林油纱条对患者实施前后鼻孔填塞,压迫止血,一般2~5 d将填塞物取出,并配合相应药物对患者进行持续治疗。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对患者实施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止血,具体步骤如下:患者以半卧位卧于手术台上,将含有麻醉药物的棉片对鼻腔黏膜进行3次麻醉,麻醉完成后,在鼻腔镜下有序的寻找出血点,并将鼻腔内的淤血吸静,仔细观察出血的来源。待出血点查明后,将出血点周围的血液清理干净,保证出血点的视野清晰,并使用双极电凝器进行电凝止血,止血成功后,不要对患者的鼻腔进行填塞。若出血点不确定的患者,可以用吸引器吸引可以出血部位,诱发鼻腔出血后,明确出血部位,再行双极电凝止血。
, http://www.100md.com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再出血情况,以及是否出现相关综合征,并且详细观察患者黏膜变化情况,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各项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等相关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照组,但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再出血以及综合征情况比较
, http://www.100md.com
观察组患者再出血以及综合征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黏膜变化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黏膜变化情况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 讨论
顽固性鼻出血,又被称为难治性鼻出血,目前医学界对于顽固性鼻出血的定义为“应用传统的局部压迫、镇静剂、输血等方法均无法有效控制的鼻出血”[3]。医学研究表明,顽固性鼻出血大多由鼻腔的病变所引发的,也可由其他全身性疾病所引起[4]。据统计,顽固性鼻出血中有50%左右的出血发生在鼻腔的前部,而年龄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体中,鼻腔出血多发生在鼻腔的后部,临床已经证实这与老年人的生理解剖特性有关[5]。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会出现血管硬化、血管弹性降低鼻腔分泌物减少、鼻腔黏膜纤毛功能减弱,血管变脆等多种生理特性,从而引发鼻腔出血,且止血难度较大[6-7]。由于鼻腔出血的出血点隐蔽,因此对于顽固性鼻出血的疗效并不确切,过去对于顽固性鼻出血采用较多的治疗方法为鼻腔填塞压迫进行止血,这种方法的盲目性较大,治疗时患者所承受的痛苦同样较大,且容易反复发作,再出血率较高,术后综合征发生率也较大,且该方法还会阻碍患者鼻窦窦口等部位的气压的调节,从而诱发中耳炎等严重并并发症[8]。因此,近年来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止血的方法取代传统鼻腔填塞法被越来越多的医院广泛使用。, 百拇医药(张益峰)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耳鼻喉科 > 鼻及鼻窦疾病 > 鼻腔疾病 > 鼻出血(鼻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