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心理研究(1)
【摘要】 在我国,有2000多万乙型肝炎患者,该病具有病程长、传染性较高、治愈率低、病情反复、治疗费用高昂等特点。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拉米夫定、替比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等核苷(酸)类似物药物。长期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会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就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应给予的相应护理干预方案作一综述,以期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方案提供参考。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抗病毒治疗; 心理;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0154-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1.086
慢性乙型肝炎是传染科较为常见疾病,因HBV(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引起,发病率较高,有研究指出,我国有超过9300万人口感染HBV,有2000多万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着疾病的发展,可发展为肝硬化及肝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1]。针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抗病毒类药物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为核苷(酸)类似物药物,包括拉米夫定、替比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等,抗病毒药物需要长期应用,有部分患者用药依从性较低,且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影响治疗效果,需要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2]。
1 影响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不良心理因素
临床中常有患者中断抗病毒药物的服用,和以下心理因素有关:(1)患者心理负担较重,存在焦虑、畏惧等不良心理,害怕将疾病传染给亲人、同事、朋友,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和交际,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疾病,回避治疗[3]。(2)治疗费用高昂,长期服用抗病毒药物的价格高昂,会给患者家庭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在疗效不明显时,患者存在心急或怀疑治疗方案会停止服用药物[4]。(3)消极对待疾病,当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的发热、黄疸等临床表现可减轻,且肝功能指标正常,患者误以为慢性肝炎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不需要继续服用药物,未能正确认识慢性乙型肝炎的危害性,用药依从性降低[5]。(4)迷信偏方及小广告,在服用一段时间抗病毒药物后,由于病毒复制指数HBV-DNA数值较高,需要较长用药时间(一般2年以上),患者期望值过高,疗效达不到预期,患者会轻信周围人给予的指导,服用一些偏方,相信电视中的虚假广告,停止原有抗病毒方案,加重疾病进展[6]。
2 不良心理对慢性乙型肝炎的影响
慢性乙型肝炎是身心疾患,据李洪[7]报道,在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与发展中,除了乙型肝炎病毒与机体的免疫反应外,患者的心理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唐小云[8]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Ⅱ及肾上腺素为心理相关性激素,与血清中的胆红素水平呈正相关的关系,血管紧张素Ⅱ的升高会引起肝血流量的减少,损伤肝细胞,导致肝功能下降;另据龚忠惠 [9]报道,焦虑、抑郁状态与肝功能下降密切相关,可能为肝功能下降引起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也可能为两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郑华[10]发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长期处于焦虑或抑郁等不良状态时,其细胞免疫功能会下降,导致疾病的加重,而疾病的加重会引起不良心理的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心理健康对慢性乙型肝炎进展和预后的影响,据Hui-Fang Hung等[11]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的进展和预后与HBV的复制和患者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另据陶尊晓等[12]报道,在患者长期处于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下,会抑制B淋巴细胞分泌抗体及T淋巴细胞增殖及分化的能力,因而使患者抵抗感染的能力降低,加重病情,而以积极的心理状态对待疾病,会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使机体保持最佳状态,减慢疾病的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潘孟侠[13]通过对132例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发现约有76%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包括抑郁、焦虑、恐惧等,而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焦虑评分显著增高,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据耿丽等[14]报道,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多存在缺乏安全感,认为健康受到威胁,疾病受到社会歧视等,这些因素均会引起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的出现。因而对慢性肝炎患者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极为重要。
3 针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干预策略
3.1 建立和谐融洽的医患关系
和谐融洽医患关系的建立是给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前提,首先应取得患者的信任,对其患病应富有同情心,可以直接与患者面对面交流,也可以通过电话、网络、微信等方式与患者进行交流,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关注。详尽了解患者的相关病历资料,及时了解其病情发展,利用护士本身丰富的专业知识耐心解答其关于疾病的问题,对患者治疗期间存在的情绪及认知变化及时了解,多安慰、多疏导,帮助患者处理因治疗及生活产生的不良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15]。
3.2 普及慢性乙型肝炎相关医疗及心理健康知识
很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欠全面或片面,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对其普及相关知识尤为重要。向患者解释慢性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指导患者恰当安排生活作息,严禁烟酒,适量运动,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使其保持乐观的情绪,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还要向患者讲解慢性乙型肝炎的危害,不给予有效治疗可能会发展成为肝硬化或肝癌,但定期复查,给予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治疗,会阻止慢性乙型肝进展,使其对疾病治疗预期有较为正确的认识[16]。
3.3 消除治疗过程中的不良情绪
首先应提供较为安静、温馨的治疗环境,可以指导患者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可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关怀,使其情绪稳定,乐于接受治疗。Sporea等[17]通过给予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认知疗法干预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减少治疗期间患者不良情绪发生,认知疗法是通过与患者交谈,发现患者存在不合理、不正确的信念和想法,护理人员再通过解释、疏导、辨论等方法,使患者获得科学的、合理的、正确的疾病认识,消除患者存在的不良情绪[18]。, http://www.100md.com(梁敏 莫敏妮)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抗病毒治疗; 心理;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0154-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1.086
慢性乙型肝炎是传染科较为常见疾病,因HBV(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引起,发病率较高,有研究指出,我国有超过9300万人口感染HBV,有2000多万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着疾病的发展,可发展为肝硬化及肝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1]。针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抗病毒类药物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为核苷(酸)类似物药物,包括拉米夫定、替比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等,抗病毒药物需要长期应用,有部分患者用药依从性较低,且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影响治疗效果,需要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2]。
1 影响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不良心理因素
临床中常有患者中断抗病毒药物的服用,和以下心理因素有关:(1)患者心理负担较重,存在焦虑、畏惧等不良心理,害怕将疾病传染给亲人、同事、朋友,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和交际,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疾病,回避治疗[3]。(2)治疗费用高昂,长期服用抗病毒药物的价格高昂,会给患者家庭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在疗效不明显时,患者存在心急或怀疑治疗方案会停止服用药物[4]。(3)消极对待疾病,当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的发热、黄疸等临床表现可减轻,且肝功能指标正常,患者误以为慢性肝炎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不需要继续服用药物,未能正确认识慢性乙型肝炎的危害性,用药依从性降低[5]。(4)迷信偏方及小广告,在服用一段时间抗病毒药物后,由于病毒复制指数HBV-DNA数值较高,需要较长用药时间(一般2年以上),患者期望值过高,疗效达不到预期,患者会轻信周围人给予的指导,服用一些偏方,相信电视中的虚假广告,停止原有抗病毒方案,加重疾病进展[6]。
2 不良心理对慢性乙型肝炎的影响
慢性乙型肝炎是身心疾患,据李洪[7]报道,在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与发展中,除了乙型肝炎病毒与机体的免疫反应外,患者的心理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唐小云[8]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Ⅱ及肾上腺素为心理相关性激素,与血清中的胆红素水平呈正相关的关系,血管紧张素Ⅱ的升高会引起肝血流量的减少,损伤肝细胞,导致肝功能下降;另据龚忠惠 [9]报道,焦虑、抑郁状态与肝功能下降密切相关,可能为肝功能下降引起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也可能为两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郑华[10]发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长期处于焦虑或抑郁等不良状态时,其细胞免疫功能会下降,导致疾病的加重,而疾病的加重会引起不良心理的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心理健康对慢性乙型肝炎进展和预后的影响,据Hui-Fang Hung等[11]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的进展和预后与HBV的复制和患者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另据陶尊晓等[12]报道,在患者长期处于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下,会抑制B淋巴细胞分泌抗体及T淋巴细胞增殖及分化的能力,因而使患者抵抗感染的能力降低,加重病情,而以积极的心理状态对待疾病,会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使机体保持最佳状态,减慢疾病的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潘孟侠[13]通过对132例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发现约有76%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包括抑郁、焦虑、恐惧等,而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焦虑评分显著增高,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据耿丽等[14]报道,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多存在缺乏安全感,认为健康受到威胁,疾病受到社会歧视等,这些因素均会引起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的出现。因而对慢性肝炎患者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极为重要。
3 针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干预策略
3.1 建立和谐融洽的医患关系
和谐融洽医患关系的建立是给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前提,首先应取得患者的信任,对其患病应富有同情心,可以直接与患者面对面交流,也可以通过电话、网络、微信等方式与患者进行交流,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关注。详尽了解患者的相关病历资料,及时了解其病情发展,利用护士本身丰富的专业知识耐心解答其关于疾病的问题,对患者治疗期间存在的情绪及认知变化及时了解,多安慰、多疏导,帮助患者处理因治疗及生活产生的不良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15]。
3.2 普及慢性乙型肝炎相关医疗及心理健康知识
很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欠全面或片面,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对其普及相关知识尤为重要。向患者解释慢性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指导患者恰当安排生活作息,严禁烟酒,适量运动,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使其保持乐观的情绪,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还要向患者讲解慢性乙型肝炎的危害,不给予有效治疗可能会发展成为肝硬化或肝癌,但定期复查,给予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治疗,会阻止慢性乙型肝进展,使其对疾病治疗预期有较为正确的认识[16]。
3.3 消除治疗过程中的不良情绪
首先应提供较为安静、温馨的治疗环境,可以指导患者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可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关怀,使其情绪稳定,乐于接受治疗。Sporea等[17]通过给予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认知疗法干预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减少治疗期间患者不良情绪发生,认知疗法是通过与患者交谈,发现患者存在不合理、不正确的信念和想法,护理人员再通过解释、疏导、辨论等方法,使患者获得科学的、合理的、正确的疾病认识,消除患者存在的不良情绪[18]。, http://www.100md.com(梁敏 莫敏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