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6年第5期
编号:12770604
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断及治疗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6年2月1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6年第5期
     【摘要】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4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行临床基础西医治疗,试验组患者行临床西医+中医辨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疗好转率为93.3%,Hp清除率为9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和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基础性西医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期间行中医辨证疗法作用显著,可提高疾病治愈率,值得应用。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临床诊断; 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73.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5-0143-03

    doi:10.14033/j.cnki.cfmr.2016.5.079

    慢性萎缩性胃炎为临床常见慢性病,由各种因素共同引发,贫血、消化不良等为疾病主要症状,由于该疾病具有反复性发作的临床特点,间接加大患者的痛苦,降低其生活质量[1]。因此,需探讨安全、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为更好地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本文抽选笔者所在医院的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2014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检查、病理检查确诊;临床表现均伴有不同程度恶心、呕吐、腹部疼痛等。排除标准:排除脏器功能损伤、消化性溃疡等病症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试验组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2~70岁,平均(37.1±1.1)岁;疾病史3个月~10年,平均(4.2±0.2)年。对照组患者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23~71岁,平均(37.2±1.2)岁;疾病史4个月~11年,平均(4.3±0.3)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临床基础性西医疗法,药物为奥美拉咗、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奥美拉咗的用法为口服,20.0 mg/次,2次/d,均为饭前服用;阿莫西林的用法为口服,1.0 g/次,1次/d,饭前服用;克拉霉素的用法为口服,0.5 mg/次,2次/d,持续性服用3个月。

    试验组患者行临床基础性西医疗法+中医辨证治疗,西医疗法与对照组相同,中医辨证疗法:(1)脾胃湿热型。此类型患者以清热、化湿、醒脾为主,常用方:黄连、栀子各10.0 g,茯苓、山楂各15.0 g,陈皮、甘草各6.0 g,薏苡仁20.0 g。(2)胃络瘀阻型。此类型患者以活血化瘀、止痛为主,常用方:丹参、当归、白芍、延胡索各12.0 g,砂仁、蒲黄各10.0 g,红花、陈皮各5.0 g。(3)肾阴不足。此类型患者以滋阴、散热为主,常用方:枸杞子、玉竹、当归各15.0 g,知母、白芍各20.0 g,生地黄30.0 g。(4)脾胃虚弱。此类型患者以益气、健脾为主,常用方:党参、茯苓、黄芪各15.0 g,白术、半夏各12.0 g,当归、大枣、甘草各10.0 g,陈皮、砂仁各5.0 g。(5)肝气犯胃型。此类型患者以止痛、理气为主,常用方:柴胡、香附、延胡索各12.0 g,枳壳、川芎各10.0 g。上述方剂,水煎服,1剂/d,分早、中、晚服用,持续性服用3个月。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Hp清除情况。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疾病症状消退,胃镜检查结果恢复正常为治愈;临床疾病症状减少,胃镜检查结果开始恢复为好转;临床疾病病症未减少,胃镜检查结果未变化为无效。好转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的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320,P<0.05),详见表1。

    2.2 两组Hp清除情况比较

    试验组Hp清除率为90.0%(27/30),对照组Hp清除率为66.7%(20/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812,P=0.028)。

    3 讨论

    3.1 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诊断

    临床资料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诊断方法相对较多,但临床诊断结果大不相同,间接导致其疾病复查过程中无法得出统一结论。胃镜检查期间通常以胃黏膜皱壁平坦或消失,黏膜粗糙、不平为主,且呈现颗粒状,黏膜颜色变化,待黏膜萎缩后伴有不同程度局限性,边界不清晰。萎缩性胃炎疾病初期可见相对细小的血管,后期血管大等典型性表现是临床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的主要依据[2]。但胃镜检查方法常受到患者年龄、肠胃压力等因素的影响,降低诊断敏感度。病理学临床诊断结果大多和患者活检标本的选取相关,部分浅表性的标本及萎缩性胃炎病症可同时存在,增加诊断难度。因此,临床标本选取过程中钳取深度需适宜,标本大小需适中,严格按照标本需求选择标本[3]。本组抽选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均经胃镜、病理学诊断确诊为萎缩性胃炎。

    3.2 临床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作为临床常见症,由各种因素共同导致,如:(1)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报告表明,将近60.0%以上的慢性胃炎疾病患者肠胃黏膜中均伴有不同程度的Hp,一旦Hp遭受到感染,将直接诱发慢性胃炎病症,说明Hp感染时为诱发此类病症的主要病因。(2)饮食习惯。长时间的吸烟、喝酒、不正当饮食会损伤肠胃黏膜,再加上临床刺激性药物的使用,更是在某种程度上加大黏膜损伤度,引发慢性胃炎。(3)免疫因素。萎缩性胃炎疾病患者中,尤其是胃炎患者的血液、胃液均存在浆细胞内部,促使其找到因子抗体,因而人体自身的免疫反应是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的因素之一。(4)遗传因素、患者工作环境等也是诱发该病的临床因素。伴随着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的不断发展,将并发胃出血、贫血、癌变等临床并发症,因此,需加强此类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目前,临床西医常借助Hp根治疗法治疗,然而由于药物服用期间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临床效果不符合患者需求。近年来,笔者所在医院通过中西医联合疗法的尝试发现,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患者作用突出。本文根据患者临床病症辨证给药,取得显著性成效[4]。其中,中药常用的陈皮具有化痰、健脾的作用,白芍具有养血、滋阴的作用,丹参可活血、化瘀,甘草可调节气血,诸药联用可实现最终的活血化瘀、止痛化痰、滋阴散热的临床目的[5-7]。从调查结果中可得知,中西医联合治疗的试验组的好转率为93.3%、Hp清除率为90.0%,明显高于基础性西医治疗的对照组的73.3%和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此说明临床根据患者疾病特点辨证给药,治疗效果突出,符合谭尕朵[8]的研究。谭尕朵[8]的研究还显示,除给予慢性萎缩性疾病患者临床有效疗法治疗外,还需加强疾病预防,如:消除疾病病因。临床彻底治疗急性胃炎疾病,戒烟酒,禁止食用刺激性食物和药品;日常以易消化类食物为主,便于减少肠胃黏膜损伤度,确保进餐细嚼慢咽的饮食原则,禁止食用生冷、刺激性食物;若伴有营养不良或贫血性症状,应适当添加蛋类、动物内脏类摄入量;针对胃酸患者来说,应限制其酸性食物摄入总量,以免加大胃酸分泌量,可多食淀粉、面包、牛奶类。反之,胃酸分泌过少者可多摄入肉类食物,从而刺激胃酸分泌,加快消化进度。

    综上所述,临床基础性西医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期间行中医辨证疗法作用显著,可提高疾病治愈率,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伟,朱方石,吴晓燕,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法分类研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32):3692-3695.

    [2]陈贵银,郭喜军,安福丽,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机和治疗[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25):3913.

    [3]李泉晶.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J].新中医,2008,40(4):81.

    [4]王淑华,杜艳茹,万俊华,等.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60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4):202-203.

    [5]王尚全,周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6例疗效分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1):65-66.

    [6]王智慧,禹颂煌.莫沙必利联合胃炎合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2011,33(12):122-123.

    [7]张浩.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5例的临床疗效评价[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1(8):81.

    [8]谭尕朵.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7):79-80.

    (收稿日期:2015-10-20), 百拇医药(黄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