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6年第33期
编号:12984944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眼眶正常相关结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1月2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6年第33期
     【摘要】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眼眶正常相关结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5月-2016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的210例无眶骨外伤史的患者图像,采用多层螺旋CT常规扫描并将图像进行MPR后处理,对比常规扫描图像和经MPR处理后的标准轴位图像对称性显示情况。结果:经MPR后处理的图像颧额缝、颧骨管、眶下管、眶上切迹、晶状体及视神经管对称性优于常规扫描的图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颧蝶缝扫描凸显显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眼眶正常相关结构诊断中优于常规扫描,为临床诊治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更细致的依据,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后处理技术; 眼眶正常相关结构; 临床诊断; 应用价值

    doi:10.14033/j.cnki.cfmr.2016.33.0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3-0046-03
, 百拇医药
    眼眶是容纳眼球等组织的四边锥形骨腔,其内有人体重要的感受器[1]。由于眼眶体积较小,内部结构较为复杂、精细,一旦受到外界强烈碰撞,易发生眼眶骨折,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眼眶骨质结构中部分正常结构与线样骨折的影像学表现相似,极易造成漏诊或过度诊断[2]。因此,对眼眶内部结构的正确认识是判断是否存在骨折、病变的重要前提。目前,临床上对于眼眶结构的检查主要依靠X线片及CT等影像学手段,但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眼眶精细结构的检出还存在不足,不能为临床诊断提供完全可靠的依据[3]。本研究收集2015年5月-2016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的210例无眶骨外伤史的患者图像,分析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眼眶正常相关结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5月-2016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的210例无眶骨外伤史的患者图像,其中男115例,女95例;年龄10~78岁,平均(35.29±2.24)岁。对所有接受CT检查的患者均做好颈部及以下非扫描部位的遮挡保护,以减少不必要的照射,若患者年龄较小,则设定合适的更低条件扫描。
, 百拇医药
    1.2 方法

    1.2.1 多层螺旋CT扫描 采用日本东芝公司生产的多排螺旋CT扫描仪对患者眶骨部位进行扫描。将扫描参数设置为:矩阵512×512,视野310 mm×310 mm,准直径为1.0 mm,螺距为1.0。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及范围对眼眶及上下相应范围进行扫描,并将薄层重建之后的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重建间隔为50%,采用软组织及骨算法对图像进行VR及MPR处理。

    1.2.2 图像MPR后处理 (1)冠状位图像标准化:于横断面上调整好代表冠状位置的标志线,保证双侧眼眶对称显示在冠状面上,同时在矢状面上将代表冠状位的标志线调整好,保证其标志线与鼻底的水平线相垂直(图1、图2)。(2)横轴位图像标准化:将横断位上代表冠状位置的标志线放置在视神经管的水平位置,并将矢状面上代表周围的标志线调整至与前颅底平行,同时将冠状面上代表周围的标志线进行调整,使两侧视神经管可以对称显示在轴位上(图3、图4)。
, 百拇医药
    1.3 观察指标

    对比常规扫描图像和经MPR处理后的标准轴位图像的对称显示情况,图像调整结束后,对颧蝶缝、颧骨缝、颧额缝、眶下管、眶上切迹、晶状体及视神经管进行比较分析,评价标准为:同一结构需准确处于同一平面的两侧,且所显示的程度相同,其中,对称显示率=对称显示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图像所反映的解剖标志,根据所得到的标准化轴位图像及冠状位图像等,分析图像中所呈现对称的颧蝶缝、颧额缝、颧骨管(图5)、眶下管(图6)、眶上切迹(图7)、晶状体及视神经管,此次研究中,根据MPR调整后图像可得,颧额缝、颧骨管、眶下管、眶上切迹、晶状体及视神经管对称性优于常规扫描的图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颧蝶缝扫描凸显显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 百拇医药
    3 讨论

    眼眶体积较小,位置较浅,眶壁骨性结构及内部结构较为复杂,眼眶的生理学及病理学基础亦较复杂。因此,正确的认识眼眶的结构及各个结构的相关功能,是做出准确诊断的重要前提之一[4]。临床上对于眼眶结构的检查主要包括X线片、超声、MR及CT等影像学检查,但每种检查方式均存在优劣性,以CT检查为例,CT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检查方式,早期的CT檢查技术不够完善,检查后图像无法得到较好的处理,未全面、完整的反映眼眶结构,需进行多角度、多次的扫描,若患者在检查过程中无法配合医生进行体位的摆放,将对CT的成像造成严重的影响,在反复检查的过程中,不仅增加了患者受到的辐射剂量,同时还延长了检查时间,增加了患者的痛苦[5-6]。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多层螺旋CT的出现减少了患者检查的时间,且检查精细度得到明显的提高。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最大的优势在于强大的后处理功能。患者在做完首次扫描后,得到的影像学数据可通过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进行重建,在经过MPR处理后,重建后的图像质量同样具有较高的分辨率。由此可见,MPR处理后的图像可以替代斜矢状位及冠状位的扫描图像,同时大大降低了患者检查次数及检查中受到的辐射剂量[7]。此外,对原始数据进行薄层重建后,层厚越薄,图像显示的空间分辨率越高,图像的质量越好,通过MPR调整,可得到标准化的矢状位、冠状位及轴位的图像,设置好相关的扫描参数后,可准确快速地重建眶骨相关结构,在检查双侧眼眶中具有明显的优势[8]。, http://www.100md.com(陈代标)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