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7年第2期
编号:12978586
“改良胃瓣”技术抗反流作用在食管癌术中应用观察(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月1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第2期
     1.3 观察指标

    术后第8天左右拔除胃管,逐渐进食流汁、半流汁,正常术后12 d左右出院,出院前钡餐或泛影葡胺造影(GI)行上消化道检查,观察反流情况,同时造影检查确认无吻合口狭窄、瘘后置入便携式pH监测仪电极于吻合口上方3~5 cm左右。患者拔除胃肠减压、进食后即以问卷形式(RDQ)调查胃食管反流情况,只要出现烧心、胸骨后疼痛、泛酸、食物反流当中任何一种情况,即认定存在胃食管反流[5]。造影时取头低脚高位,5 min内有反流为轻度,3 min内有反流为重度。pH监测采用Digitapper MKIII便携式pH监测仪,进食pH大于4的食物,监测24 h后将监测数据保存。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等级分析采用Ridit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胃食管反流情况比较

    两组均有烧心、胸骨后疼痛、泛酸、食物反流等,部分患者有多个症状,观察组和对照组无症状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造影结果比较

    造影结果用Ridi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3 两组患者食管pH值比较

    pH监测时置放电极后,将电极与患者身上的监测仪器连接好,患者在监测过程中保持正常生活习惯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3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