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剂量多巴胺及硝普钠抢救急性心梗休克17例(1)
【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大剂量多巴胺及硝普钠抢救17例急性心梗休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2月-2016年10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抢救治疗的17例急性心梗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采用大剂量多巴胺及硝普钠进行抢救,对抢救结果进行回顾性的评价分析。结果:17例患者共有11例抢救有效并继续接受后期治疗,抢救成功率为64.71%,死亡6例,死亡率为35.29%;11例抢救成功的患者其主要临床指标值分别为:ST段平均回落幅度为(0.16±0.06)mV;RR平均值为(18.4±4.2)次/min;HR平均值为(87.3±6.6)次/min;pH平均值为7.30±0.08;DBP平均值为(83.0±9.0)mm Hg;SBP平均值为(131.0±10.0)mm Hg,与治疗前各项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大剂量多巴胺及硝普钠抢救急性心梗休克具有极高的用药价值,不但可以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还可有效改善患者抢救后的临床指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大剂量; 多巴胺; 硝普钠; 抢救; 急性心梗休克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2.0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2-0131-03
急性心梗休克是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的一种主要并发症状,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心肌收缩力减弱致使心排血量急剧下降而导致大面积心肌梗死(梗死面积大于40%)引起的心源性休克[1]。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意识模糊、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全身软弱无力、心率增快(超过120次/min)、脉搏细弱甚至测不出脉压、尿量急剧下降(<17 ml/h)或无尿[2]。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具有极高的死亡率(可达70%以上),在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作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年龄呈年轻化趋势,该疾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一大疾症,治疗形势十分严峻[3]。目前临床对于救治用药的剂量存在不同的争论,尤其是在多巴胺的用量上[4],为此笔者进行采用大剂量多巴胺及硝普钠抢救17例急性心梗休克的回顾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6年10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抢救治疗的17例急性心梗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基本资料为:男14例,女3例;年龄48~78岁,平均(64.50±2.16)岁;患者经临床多项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液学检查、冠状动脉CT等)诊断均得以确诊:均为急性心梗患者,表现为低血压、少尿、意识改变等典型临床症状,平均动脉压<8 kPa(60 mm Hg)等。患者均需采取抢救治疗且均由其家属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17例患者迅速给予吸氧支持并建立静脉给药通道,迅速地进行心电监护和建立必要的血流动力学监测,留置尿管以观察尿量,积极对症扩充血容量等支持治疗。
对患者采用大剂量多巴胺(多巴胺注射液)进行抢救:采用静脉滴注方式起始按5 ?g/(kg·min)剂量和速度给药,后逐渐增加剂量按5~10 ?g/(kg·min)并递增至20~50 ?g/(kg·min),以达到满意效应为止。滴注时采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国药准字H31021174,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规格为2 ml∶20 mg。每20 mg多巴胺注射液加入250 ml葡萄糖注射液)。同时采用注射用硝普钠(国药准字H20033674,湖南科伦制药有限公司,规格为50 mg)给药治疗:采用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初始按0.5 μg/(kg·min)剂量的速度给药,根据患者的反应逐步增加剂量,按0.5 μg/min速度增加,直至3 μg/(kg·min)[极限剂量为10 μg/(kg·min),总量为3 μg/kg]。滴注前先用5 ml 5%葡萄糖溶液将本品50 mg稀釋,后再用250~1000 ml 5%葡萄糖进行稀释,注意输液瓶需保持避光。
1.3 观察指标
将抢救效果和抢救后的主要临床指标[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呼吸频率(RR)、心率(HR)、pH值、舒张压(DBP)、收缩压(SBP)]为评价指标内容。
1.4 统计学处理
对两组患者的评价指标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17例患者的抢救效果情况
17例患者共有11例抢救有效并继续接受后期治疗,抢救成功率为64.71%,死亡6例,死亡率为35.29%。
2.2 11例抢救成功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要临床指标
治疗前,患者的心电图ST段弓背抬高,RR平均值(30.2±4.3)次/min;HR平均值为(123.5±6.5)次/min;pH平均值为6.58±0.08;DBP平均值为(36.4±6.3)mm Hg;SBP平均值为(78.5±7.2)mm Hg;治疗后,患者ST段平均回落幅度为(0.16±0.06)mV;RR平均值为(18.4±4.2)次/min;HR平均值为(87.3±6.6)次/min;pH平均值为7.30±0.08;DBP平均值为(83.0±9.0)mm Hg;SBP平均值为(131.0±10.0)mm Hg。由此可见,治疗后的各项主要临床指标值均较为正常,较治疗前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心梗休克是心梗时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情况,极为凶险,即使得到及时对症的抢救后仍然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在临床上如何提高急性心梗休克的抢救成功率对临床医生极具挑战意义[5]。
通过本文研究,笔者在对急性心梗休克进行抢救时主要采用多巴胺和硝普钠两种药物,其中多巴胺是去甲肾上腺素生物合成的前体,具有兴奋β-受体、α-受体和多巴胺受体的作用,其中兴奋心脏β-受体可增加心肌收缩力,多巴胺受体和α-受体可使肾、肠系膜、冠脉及脑血管扩张而增加血流量[6]。当采用大剂量[≥10 μg/(kg·min)]时可显著提高α-受体的激动性而使周围血管阻力增加而肾血流量及尿量反而减少,从而起到使心脏β1受体激动,增加心肌收缩力作用。同时由于肾和肠系膜的血流量得到显著提高可防止这些器官缺血所致的休克恶性发展。在患者血容量得到充足补充时可以显著增强心肌收缩力,心律失常和增加心肌耗氧的作用减弱。通过静脉给药可在5 min内起效,广泛分布体内并很快通过单胺氧化酶及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的作用,在肝、肾及血浆中降解成无活性的化合物而发生作用[7]。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在心肌梗死的抢救治疗中。硝普钠是一种速效和短时作用的血管扩张药,其用于抢救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作用是对患者的动脉和静脉平滑肌均有直接扩张作用,但不影响子宫、十二指肠或心肌的收缩,并在起效时改变局部血流分布较少,通过静脉给药几乎立即起效并在较短时间内达作用高峰,在体内由红细胞代谢为氰化物并通过肝脏代谢为硫氰酸盐[8]。是目前临床用于治疗高血压急症及急性左心衰竭的常用药物,对抢救治疗急性心梗休克同样具有显著作用。, 百拇医药(董国富)
【关键词】 大剂量; 多巴胺; 硝普钠; 抢救; 急性心梗休克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2.0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2-0131-03
急性心梗休克是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的一种主要并发症状,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心肌收缩力减弱致使心排血量急剧下降而导致大面积心肌梗死(梗死面积大于40%)引起的心源性休克[1]。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意识模糊、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全身软弱无力、心率增快(超过120次/min)、脉搏细弱甚至测不出脉压、尿量急剧下降(<17 ml/h)或无尿[2]。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具有极高的死亡率(可达70%以上),在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作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年龄呈年轻化趋势,该疾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一大疾症,治疗形势十分严峻[3]。目前临床对于救治用药的剂量存在不同的争论,尤其是在多巴胺的用量上[4],为此笔者进行采用大剂量多巴胺及硝普钠抢救17例急性心梗休克的回顾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6年10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抢救治疗的17例急性心梗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基本资料为:男14例,女3例;年龄48~78岁,平均(64.50±2.16)岁;患者经临床多项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液学检查、冠状动脉CT等)诊断均得以确诊:均为急性心梗患者,表现为低血压、少尿、意识改变等典型临床症状,平均动脉压<8 kPa(60 mm Hg)等。患者均需采取抢救治疗且均由其家属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17例患者迅速给予吸氧支持并建立静脉给药通道,迅速地进行心电监护和建立必要的血流动力学监测,留置尿管以观察尿量,积极对症扩充血容量等支持治疗。
对患者采用大剂量多巴胺(多巴胺注射液)进行抢救:采用静脉滴注方式起始按5 ?g/(kg·min)剂量和速度给药,后逐渐增加剂量按5~10 ?g/(kg·min)并递增至20~50 ?g/(kg·min),以达到满意效应为止。滴注时采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国药准字H31021174,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规格为2 ml∶20 mg。每20 mg多巴胺注射液加入250 ml葡萄糖注射液)。同时采用注射用硝普钠(国药准字H20033674,湖南科伦制药有限公司,规格为50 mg)给药治疗:采用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初始按0.5 μg/(kg·min)剂量的速度给药,根据患者的反应逐步增加剂量,按0.5 μg/min速度增加,直至3 μg/(kg·min)[极限剂量为10 μg/(kg·min),总量为3 μg/kg]。滴注前先用5 ml 5%葡萄糖溶液将本品50 mg稀釋,后再用250~1000 ml 5%葡萄糖进行稀释,注意输液瓶需保持避光。
1.3 观察指标
将抢救效果和抢救后的主要临床指标[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呼吸频率(RR)、心率(HR)、pH值、舒张压(DBP)、收缩压(SBP)]为评价指标内容。
1.4 统计学处理
对两组患者的评价指标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17例患者的抢救效果情况
17例患者共有11例抢救有效并继续接受后期治疗,抢救成功率为64.71%,死亡6例,死亡率为35.29%。
2.2 11例抢救成功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要临床指标
治疗前,患者的心电图ST段弓背抬高,RR平均值(30.2±4.3)次/min;HR平均值为(123.5±6.5)次/min;pH平均值为6.58±0.08;DBP平均值为(36.4±6.3)mm Hg;SBP平均值为(78.5±7.2)mm Hg;治疗后,患者ST段平均回落幅度为(0.16±0.06)mV;RR平均值为(18.4±4.2)次/min;HR平均值为(87.3±6.6)次/min;pH平均值为7.30±0.08;DBP平均值为(83.0±9.0)mm Hg;SBP平均值为(131.0±10.0)mm Hg。由此可见,治疗后的各项主要临床指标值均较为正常,较治疗前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心梗休克是心梗时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情况,极为凶险,即使得到及时对症的抢救后仍然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在临床上如何提高急性心梗休克的抢救成功率对临床医生极具挑战意义[5]。
通过本文研究,笔者在对急性心梗休克进行抢救时主要采用多巴胺和硝普钠两种药物,其中多巴胺是去甲肾上腺素生物合成的前体,具有兴奋β-受体、α-受体和多巴胺受体的作用,其中兴奋心脏β-受体可增加心肌收缩力,多巴胺受体和α-受体可使肾、肠系膜、冠脉及脑血管扩张而增加血流量[6]。当采用大剂量[≥10 μg/(kg·min)]时可显著提高α-受体的激动性而使周围血管阻力增加而肾血流量及尿量反而减少,从而起到使心脏β1受体激动,增加心肌收缩力作用。同时由于肾和肠系膜的血流量得到显著提高可防止这些器官缺血所致的休克恶性发展。在患者血容量得到充足补充时可以显著增强心肌收缩力,心律失常和增加心肌耗氧的作用减弱。通过静脉给药可在5 min内起效,广泛分布体内并很快通过单胺氧化酶及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的作用,在肝、肾及血浆中降解成无活性的化合物而发生作用[7]。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在心肌梗死的抢救治疗中。硝普钠是一种速效和短时作用的血管扩张药,其用于抢救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作用是对患者的动脉和静脉平滑肌均有直接扩张作用,但不影响子宫、十二指肠或心肌的收缩,并在起效时改变局部血流分布较少,通过静脉给药几乎立即起效并在较短时间内达作用高峰,在体内由红细胞代谢为氰化物并通过肝脏代谢为硫氰酸盐[8]。是目前临床用于治疗高血压急症及急性左心衰竭的常用药物,对抢救治疗急性心梗休克同样具有显著作用。, 百拇医药(董国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