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不同院前急救模式的效果比较(1)
【摘要】 目的:为有效治疗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探究不同院前急救模式用于疾病抢救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6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急救部门收治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70例,本次临床分组根据患者入院前急救模式的不同分为观察1组、观察2组,每组35例。其中观察1组先转运后治疗,观察2组先治疗后转运,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变化,对患者心功能恢复进行评估,记录患者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2组急救总有效率为94.3%,明显高于观察1组的82.9%,观察2组急救措施治疗效果优于观察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6%,观察2组为0,观察1组在运送途中并发症发生率较观察2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观察2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情况均优于观察1组(P<0.05)。结论:对于急性左心衰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时,在尽可能改善患者症状,待病情相对缓解后,再行运送患者治疗效果较好。
【关键词】 院前急救; 疗效; 左心衰竭; 急性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2.08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2-0151-02
心衰症状的出现是心脏疾病发展到终末期的一种表现,此时期机体心脏代偿无法满足组织、器官代谢需求,造成心排血量较少,心脏缺血,进而对心肌造成损伤,心肌收缩舒张力下降、顺应性减低,若不及时治疗临床死亡率高[1]。急性左心衰发生、发展迅速,危害性大是临床急重症,由于患者发病突然且症状严重,临床急诊部门在出车接诊时,为避免患者病情恶化、减少转运途中猝死的发生,需对患者进行院前急救,因此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对提高患者生存率有着重要意义[2]。但目前国际对于院前急救模式仍未有统一定论,本次笔者所在医院临床观察两种不同模式的院前急救患者疾病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临床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6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急救部门收治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70例,本次临床分组根据患者入院前急救模式的不同分为观察1组、观察2组,每组35例。所有患者经检查符合急性左心衰临床诊断标准[3],对治疗用药物无禁忌证、过敏反应,心功能NYHA评估均在3级以上,观察1组中男20例,女15例,发病时间3~9 h,平均(6.3±1.5)h,年龄48~75岁,平均(62.8±4.5)岁;观察2组中男21例,女14例,发病时间2~9 h,平均(6.4±1.3)h,年龄46~74岁,平均(62.5±4.3)岁,两组临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观察1组发病者先给予吸氧、舌下含服药物等简单急救措施,后运至救护车并在转运途中给予治疗,观察2组于发病现场进行急救治疗,待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症状有所改善后,再送往医院治疗。急救治疗两组相同:患者均采用头高脚低位,给予患者面罩吸氧保持其呼吸通畅,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给予用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1~2片,静脉注射强心剂西地兰,将0.2~0.4 mg本品溶于10 ml 0.9%氯化钠溶液后注射,静脉注射解痉平喘药氨茶碱,剂量为0.25~0.5 g,溶于10 ml 0.9%氯化钠溶液后注射。同时静脉滴注利尿剂呋塞米,剂量为20~40 mg,靜脉滴注降低心肌耗氧药参麦注射液,将50 ml本品溶于100 ml 0.9%氯化钠溶液后滴注,治疗期间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统计比较患者治疗前、入院时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情况,对患者心功能恢复进行评估,同时记录入院后患者并发症情况,根据相关文献[4]自制左心衰恢复评测表,治愈显效:治疗后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心电图显示心率几乎恢复正常,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明显改善。恢复良好:心功能改善1级,患者症状好转,心率明显好转。无进展:患者病情无改善,心功能无改善。恶化:患者病情加重,心功能增加1级,治疗无效死亡。总有效率=(治愈显效例数+恢复良好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急救措施疗效情况
观察2组急救总有效率为94.3%,明显高于观察1组的82.9%,观察2组急救措施治疗效果优于观察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前后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变化
治疗前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观察2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情况均优于观察1组(P<0.05),见表2。
2.3 两组运送途中并发症情况
观察2组途中无患者出现呼吸抑制、呼吸骤停等病情恶化,观察1组患者2例出现呼吸抑制,1例出现呼吸骤停,并发症发生率为8.6%,观察1组在运送途中并发症发生率较观察2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8.986,P<0.05)。
3 讨论
急性左心衰患者左心室舒张压增加、肺循环受阻出现淤血,同时心排出量减少,患者发病时会出现肺水肿、呼吸困难、缺血缺氧等症状,严重者会有心脏骤停、休克,若未得及时治疗临床死亡率高[5-6]。疾病发作时为降低患者猝死发生率,患者在入院前需要进行院前急救,但目前国际对于院前急救模式仍未有统一定论,公认两种急救效果较为理想的模式,一种为对急性发作患者现场进行强心、利尿、吸氧、扩血管等相关急救措施[7]。并患者症状有所改善、生命体征恢复平稳后,再用急救车送至医院进行治疗,另一种则是现场对患者进行简单急救后,立马用急救车送往医院,在去医院的途中进行相关治疗[8]。, 百拇医药(邓少烽)
【关键词】 院前急救; 疗效; 左心衰竭; 急性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2.08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2-0151-02
心衰症状的出现是心脏疾病发展到终末期的一种表现,此时期机体心脏代偿无法满足组织、器官代谢需求,造成心排血量较少,心脏缺血,进而对心肌造成损伤,心肌收缩舒张力下降、顺应性减低,若不及时治疗临床死亡率高[1]。急性左心衰发生、发展迅速,危害性大是临床急重症,由于患者发病突然且症状严重,临床急诊部门在出车接诊时,为避免患者病情恶化、减少转运途中猝死的发生,需对患者进行院前急救,因此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对提高患者生存率有着重要意义[2]。但目前国际对于院前急救模式仍未有统一定论,本次笔者所在医院临床观察两种不同模式的院前急救患者疾病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临床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6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急救部门收治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70例,本次临床分组根据患者入院前急救模式的不同分为观察1组、观察2组,每组35例。所有患者经检查符合急性左心衰临床诊断标准[3],对治疗用药物无禁忌证、过敏反应,心功能NYHA评估均在3级以上,观察1组中男20例,女15例,发病时间3~9 h,平均(6.3±1.5)h,年龄48~75岁,平均(62.8±4.5)岁;观察2组中男21例,女14例,发病时间2~9 h,平均(6.4±1.3)h,年龄46~74岁,平均(62.5±4.3)岁,两组临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观察1组发病者先给予吸氧、舌下含服药物等简单急救措施,后运至救护车并在转运途中给予治疗,观察2组于发病现场进行急救治疗,待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症状有所改善后,再送往医院治疗。急救治疗两组相同:患者均采用头高脚低位,给予患者面罩吸氧保持其呼吸通畅,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给予用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1~2片,静脉注射强心剂西地兰,将0.2~0.4 mg本品溶于10 ml 0.9%氯化钠溶液后注射,静脉注射解痉平喘药氨茶碱,剂量为0.25~0.5 g,溶于10 ml 0.9%氯化钠溶液后注射。同时静脉滴注利尿剂呋塞米,剂量为20~40 mg,靜脉滴注降低心肌耗氧药参麦注射液,将50 ml本品溶于100 ml 0.9%氯化钠溶液后滴注,治疗期间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统计比较患者治疗前、入院时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情况,对患者心功能恢复进行评估,同时记录入院后患者并发症情况,根据相关文献[4]自制左心衰恢复评测表,治愈显效:治疗后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心电图显示心率几乎恢复正常,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明显改善。恢复良好:心功能改善1级,患者症状好转,心率明显好转。无进展:患者病情无改善,心功能无改善。恶化:患者病情加重,心功能增加1级,治疗无效死亡。总有效率=(治愈显效例数+恢复良好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急救措施疗效情况
观察2组急救总有效率为94.3%,明显高于观察1组的82.9%,观察2组急救措施治疗效果优于观察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前后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变化
治疗前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观察2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情况均优于观察1组(P<0.05),见表2。
2.3 两组运送途中并发症情况
观察2组途中无患者出现呼吸抑制、呼吸骤停等病情恶化,观察1组患者2例出现呼吸抑制,1例出现呼吸骤停,并发症发生率为8.6%,观察1组在运送途中并发症发生率较观察2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8.986,P<0.05)。
3 讨论
急性左心衰患者左心室舒张压增加、肺循环受阻出现淤血,同时心排出量减少,患者发病时会出现肺水肿、呼吸困难、缺血缺氧等症状,严重者会有心脏骤停、休克,若未得及时治疗临床死亡率高[5-6]。疾病发作时为降低患者猝死发生率,患者在入院前需要进行院前急救,但目前国际对于院前急救模式仍未有统一定论,公认两种急救效果较为理想的模式,一种为对急性发作患者现场进行强心、利尿、吸氧、扩血管等相关急救措施[7]。并患者症状有所改善、生命体征恢复平稳后,再用急救车送至医院进行治疗,另一种则是现场对患者进行简单急救后,立马用急救车送往医院,在去医院的途中进行相关治疗[8]。, 百拇医药(邓少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