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7年第20期
编号:13112456
生物反馈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1)
http://www.100md.com 2017年7月1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第20期
     【摘要】 目的:评价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从2014年8月筛选患者,截至2016年4月,共入选对象84例,采用数字表法分组,奇数入选对照组(n=42),偶数入选观察组(n=42),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持续8周。结果:观察组退出1例,对照组退出2例;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踝关节背伸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有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下肢运动功能;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0.0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20-0122-03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是居民死亡的三大病因之一,多见于老年人,是老年人死亡、残障的主要原因[1]。卒中可致功能障碍,偏瘫是脑卒中常见功能障碍并发症,发生率为60%~70%,是老年人丧失自理能力、病情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与卒中后抑郁、压疮、肺炎等疾病关系密切。有报道显示,运动功能障碍未获得康复治疗是卒中后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2]。目前针对偏瘫的康复疗法较多,各有优劣,但受限于医疗条件,康复训练仍以主动训练为主,疗效常不让人满意,不利于早期康复的开展,质量控制难度大[3]。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是一种针对功能障碍的重要疗法,操作简单,设备价格低廉,易于普及,过去主要用于神经、肌肉损伤治疗。本次研究试评价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以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并发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2014年8月筛选患者,截至2016年4月,共入选对象84例。采用数字表法分组,奇数入选对照组(n=42),偶数入选观察组(n=42)。对照组男21例,女21例,年龄46~70岁,平均(66.6±5.4)岁;左侧22例,右侧20例;伴上肢偏瘫35例;卒中类型:出血性脑卒中10例,缺血性脑卒中32例;左侧20例,右侧22例;康复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6.1±2.4)分,入院NIHSS评分(13.3±3.2)分;开始康复训练时间(5.5±1.3)d;合并基础疾病26例。观察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46~69岁,平均(66.2±5.5)岁;左侧22例,右侧20例;伴上肢偏瘫36例;卒中类型:出血性脑卒中11例,缺血性脑卒中31例;左侧21例,右侧21例;康复治疗前NIHSS(6.1±2.1)分,入院NIHSS评分(13.4±3.3)分;开始康复训练时间(5.5±1.2)d;合并基础疾病25例。两组对象年龄、性别、病情、NIHSS评分、病程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临床确诊,CT/MRI诊断为急性脑血管病,伴下肢偏瘫;(2)临床资料完整;(3)认知精神正常;(4)无原发性下肢功能障碍及不可恢复的伤病;(5)病情稳定,血流动力学正常;(6)病程<90 d;(7)站位平衡等级≥1级,双下肢Brunnstorm分期Ⅱ~Ⅲ级,可进行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训练;(8)年龄40~75岁;(9)具有较强的康复依从性;(10)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参与其他研究;(2)进展性卒中,植物性生存;(3)原发性运动功能障碍;(4)并发其他严重的并发症,如重度抑郁,无法配合研究;(5)联合其他疗效显著的疗法,如机器人辅助训练、虚拟现实技术、针灸等。退出标准:(1)晚期进展性卒中,卒中复发;(2)采取计划外的治疗康复发方法;(3)未能完成计划的康复治疗;(4)出现新的下肢创伤,如下肢烫伤、骨折。截至2016年4月,共入选对象84例,采用数字表达法分组,奇数(n=42)入选对照组,偶数(n=42)入选观察组。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的神经内科卒中体位管理,包括良肢位摆放、抗痉挛体位等。对照组:待血流动力学稳定后,进行小关节活动训练,而后逐步开展主动及被动肢体训练,包括肢体按摩、使用支具、下床活动、转体训练、步态训练等,以感觉微微疲乏为度。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选择Myonet-Bow肌电生物反馈仪,清洁皮肤后,在患肢自然伸展情况下,将刺激电极及辅助电极安置在需要训练的肌肉运动点,电极一般安置在肌肉肌腱处,沿神经深支放置,当患侧摆动开始,打开仪器,设置医嘱所需的治疗模式后,调整强度,直至患者有肢体感觉舒服为止,可调整治疗的强度,调整电极的位置,使关节充分的动作情况下配合电刺激训练,达到更好步态。所有训练都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开展。2次/d,每次每个关节20 min,每周5 d,持续5 d,休息2 d,治療8周。每次训练间隔至少2 d。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踝关节背伸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Barthel量表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Excel表记录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退出1例,对照组退出2例。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踝关节背伸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百拇医药(谢勇)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