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康复治疗中风下肢偏瘫的临床效果分析(1)
【摘要】 目的:分析中医康复治疗中风下肢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1月-2017年4月救治的54例中风下肢偏瘫患者设为分析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中医康复治疗,统计并评价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54例患者的下肢功能运动情况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Fugl-Meyer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和功能综合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下肢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可通过中医康复治疗改善,并能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可在临床上广泛运用。
【关键词】 中医康复治疗; 中风下肢偏瘫; 临床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7.36.0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36-0070-03
脑卒中和卒中均属于中风一类,老年人为该病的高发群体,其临床特征为发病急、发展迅速,以及致残、致死率高等;若未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极易导致患者脑部神经功能严重受损,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即便是采取对症下药的方式治疗,大部分患者仍可能出现偏瘫和半身不遂等后遗症[2]。随着中医理论知识不断被挖掘,中风后遗症环节采用中医治疗也屡见不鲜,且逐渐被国内外医学学者所重视[3]。为此,笔者所在医院对中医康复治疗中风下肢偏瘫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1月-2017年4月救治的54例中风下肢偏瘫患者设为分析对象。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与文献[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发布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相关要求吻合;(2)具备良好的治疗依从性;(3)了解本次研究相关情况,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精神疾病、认知功能异常和呈现昏迷状态的患者;(2)严重心肺和关节疾病患者;(3)全身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所有患者中,男26例,女28例;年龄62~77岁,平均(68.3±2.5)岁;病程25 d~4个月,平均(1.8±0.6)个月;将患者按照原发病类型分类,其中27例为缺血性中风,16例为出血性中风,其余11例为栓塞性中风。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中医康复治疗,详细操作环节为:(1)针刺康复治疗。帮助患者保持仰卧位,在患者全身放松的情况下将针刺位置进行消毒处理,消毒液选择浓度为75%的乙醇溶液;随后找到患者患肢的环跳穴、会阳穴、合阳穴和殷门穴进行辨证取穴,其中针对踝关节内翻的患者应结合昆仑穴、太溪穴和解溪穴,针对下肢痉挛不能进行伸展运动的患者应结合涌泉穴、水沟穴和中冲穴,针对指趾浮肿的患者应结合八风穴和八邪穴。选择毫针刺法,以垂直的方式针刺各个穴位,得气后在患者耐受情况下迅速捻转2~3 min,保持200次/min的频率,留针时间为30 min,同时在此期间行针2~3次,保证1次/d,连续10 d为1个疗程,保持3个疗程的治疗时间,每个疗程之间需相隔2 d。(2)康复锻炼。根据Brunnstrom技术的相关标准完成患者的分期环节,且实施相应的康复锻炼。针对Brunnstrom 1~2期的患者:相关医护人员帮助患者取良肢位,对患者患肢进行按摩和被动活动,在锻炼途中通过兴奋性易化技术增强患肢肌张力。针对Brunnstrom 3~4期的患者:实施关节的主动训练和被动训练,且实施坐位平衡训练。針对Brunnstrom 4~5期的患者:训练过程中阻碍或调整不合理的运动,改善运动协调性,锻炼立位平衡,且下肢负重,在平衡杠内锻炼行走,调整异常步态。康复锻炼保持1次/d,每次维持30~45 min。
1.3 观察指标
统计54例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功能综合评分、Fugl-Meyer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满分为34分;其中Ⅰ级:功能评分0~16分,运动功能严重障碍;Ⅱ级:功能评分17~28分,运动功能障碍较突出;Ⅲ级:功能评分29~30分,运动功能中度障碍;Ⅳ级:功能评分31~33分,运动功能轻微障碍;Ⅴ级:功能评分34分,运动功能正常。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越低,功能综合评分、Fugl-Meyer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越好,表示患者情况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54例患者治疗后的下肢功能运动情况
治疗后,54例患者的下肢功能运动情况明显改善,其中Ⅰ~Ⅱ级患者明显减少,Ⅲ~Ⅴ级患者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54例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评分变化情况
54例患者治疗后的Fugl-Meyer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和功能综合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站在中医的角度来讲,引发中风的原因为血溢于脑、脑脉痹阻和气血逆乱等[5]。中风的发生发展过程与患者的饮食习惯、劳累情况、情志和气候转变等因素息息相关,这些因素均可加重患者的病情程度[6]。中风的特征为发病急和发展迅速等,患者发病时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半身不遂、昏迷、口舌歪斜和肢体麻木等[7]。临床实践证明,因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具有一定重组性和可塑性,因此在中风患者神经系统损伤后,脑细胞可利用一些有效手段和路径来达到恢复功能的效果,该现象与树突发芽和轴突再生等现象的原理相似[8]。, http://www.100md.com(彭东生)
【关键词】 中医康复治疗; 中风下肢偏瘫; 临床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7.36.0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36-0070-03
脑卒中和卒中均属于中风一类,老年人为该病的高发群体,其临床特征为发病急、发展迅速,以及致残、致死率高等;若未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极易导致患者脑部神经功能严重受损,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即便是采取对症下药的方式治疗,大部分患者仍可能出现偏瘫和半身不遂等后遗症[2]。随着中医理论知识不断被挖掘,中风后遗症环节采用中医治疗也屡见不鲜,且逐渐被国内外医学学者所重视[3]。为此,笔者所在医院对中医康复治疗中风下肢偏瘫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1月-2017年4月救治的54例中风下肢偏瘫患者设为分析对象。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与文献[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发布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相关要求吻合;(2)具备良好的治疗依从性;(3)了解本次研究相关情况,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精神疾病、认知功能异常和呈现昏迷状态的患者;(2)严重心肺和关节疾病患者;(3)全身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所有患者中,男26例,女28例;年龄62~77岁,平均(68.3±2.5)岁;病程25 d~4个月,平均(1.8±0.6)个月;将患者按照原发病类型分类,其中27例为缺血性中风,16例为出血性中风,其余11例为栓塞性中风。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中医康复治疗,详细操作环节为:(1)针刺康复治疗。帮助患者保持仰卧位,在患者全身放松的情况下将针刺位置进行消毒处理,消毒液选择浓度为75%的乙醇溶液;随后找到患者患肢的环跳穴、会阳穴、合阳穴和殷门穴进行辨证取穴,其中针对踝关节内翻的患者应结合昆仑穴、太溪穴和解溪穴,针对下肢痉挛不能进行伸展运动的患者应结合涌泉穴、水沟穴和中冲穴,针对指趾浮肿的患者应结合八风穴和八邪穴。选择毫针刺法,以垂直的方式针刺各个穴位,得气后在患者耐受情况下迅速捻转2~3 min,保持200次/min的频率,留针时间为30 min,同时在此期间行针2~3次,保证1次/d,连续10 d为1个疗程,保持3个疗程的治疗时间,每个疗程之间需相隔2 d。(2)康复锻炼。根据Brunnstrom技术的相关标准完成患者的分期环节,且实施相应的康复锻炼。针对Brunnstrom 1~2期的患者:相关医护人员帮助患者取良肢位,对患者患肢进行按摩和被动活动,在锻炼途中通过兴奋性易化技术增强患肢肌张力。针对Brunnstrom 3~4期的患者:实施关节的主动训练和被动训练,且实施坐位平衡训练。針对Brunnstrom 4~5期的患者:训练过程中阻碍或调整不合理的运动,改善运动协调性,锻炼立位平衡,且下肢负重,在平衡杠内锻炼行走,调整异常步态。康复锻炼保持1次/d,每次维持30~45 min。
1.3 观察指标
统计54例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功能综合评分、Fugl-Meyer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满分为34分;其中Ⅰ级:功能评分0~16分,运动功能严重障碍;Ⅱ级:功能评分17~28分,运动功能障碍较突出;Ⅲ级:功能评分29~30分,运动功能中度障碍;Ⅳ级:功能评分31~33分,运动功能轻微障碍;Ⅴ级:功能评分34分,运动功能正常。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越低,功能综合评分、Fugl-Meyer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越好,表示患者情况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54例患者治疗后的下肢功能运动情况
治疗后,54例患者的下肢功能运动情况明显改善,其中Ⅰ~Ⅱ级患者明显减少,Ⅲ~Ⅴ级患者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54例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评分变化情况
54例患者治疗后的Fugl-Meyer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和功能综合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站在中医的角度来讲,引发中风的原因为血溢于脑、脑脉痹阻和气血逆乱等[5]。中风的发生发展过程与患者的饮食习惯、劳累情况、情志和气候转变等因素息息相关,这些因素均可加重患者的病情程度[6]。中风的特征为发病急和发展迅速等,患者发病时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半身不遂、昏迷、口舌歪斜和肢体麻木等[7]。临床实践证明,因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具有一定重组性和可塑性,因此在中风患者神经系统损伤后,脑细胞可利用一些有效手段和路径来达到恢复功能的效果,该现象与树突发芽和轴突再生等现象的原理相似[8]。, http://www.100md.com(彭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