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切口疝的外科治疗60例临床分析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探讨外科治疗腹壁切口疝的疗效。方法:对照组给予腹膜前修补术治疗,治疗组给予肌前法修补术治疗,对比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修补腹壁切口疝效果。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及肠功能恢复时间比对照组短,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切口感染、肠瘘、肠粘连症及复发的例数比对照组少,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修补腹壁切口疝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腹壁切口疝常选择外科治疗,与腹膜前修补术相比,肌前法修补术的手术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较短,且并发症少,未出现复发现象,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腹壁切口疝;腹膜前修补;肌前法修补;效果
【中图分类号】R65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124-01
腹部手术结束后,常出现腹壁切口疝,其发生率高达10%。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剧,腹壁切口疝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腹壁切口疝常选择手术治疗,我院于2010年9月30日至2011年10月31日对60例腹壁切口疝患者给予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9月30日至2011年10月31日我院收治的60例腹壁切口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43-80岁,平均(44.1±10.0)岁。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征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将疝囊打开,分离大网膜及粘连肠管,分别向腹直肌后鞘及疝环周边游离腹横筋膜分离,使其约大于疝环边4cm,同时游离腹直肌前鞘、腹外斜肌、腱膜及皮下脂肪,使其与疝环外相距约2.5 cm,这样更有利于固定补片的缝合,若疝囊多余,则应给予切除,并对腹膜进行必要的缝合,对补片进行平铺时,可选择在腹直肌后鞘及腹横筋膜之间,选择1-0Prolene线,对与疝环周边相距约1.5cm处的腹直肌后鞘、腹直肌前鞘及补片进行缝合,使其固定。此外,可选择1-2枚负引流管,将其放置于患者两组皮下,在切口附近选择另戳孔,将其引出,对皮肤与皮下进行必要的缝合,选择厚敷料垫于手术部位,腹带需进行加压束腹[1]。
1.2.2治疗组:手术过程无需打开疝囊,对于多余的疝囊,也无需切除,游离腹直肌前鞘、腹外斜肌、腱膜及皮下脂肪,使其与疝环外相距约5cm,并进行彻底地止血,放置网片,所选择的网片必须大于疝环5cm,选择1-0Prolene线,对疝环及网片进行缝合处理,使疝门关闭,针距约为1.0cm,缝合时需小心谨慎,不可穿透疝环,否则,容易出现误缝肠管的现象。若网片大于疝环,可选择与腹直肌前鞘、腹外斜肌、腱膜等进行缝合,尽可能地铺平网片[2]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95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