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意义
第1页 |
参见附件。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069-0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危重病,在AMI死亡患者中约50%患者死于发病后1h,死亡原因主要是可救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1]故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AMI后心律失常对降低死亡率起着关键作用。
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心梗)急性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患者的死亡率有重大影响。现将我院年2002年~2007年住院的156例AM1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共收治AMI患者84例,均进行24 h心电监护,均除外发生AMI前即患有心律失常者、入院即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者以及接受溶栓治疗者。其中男性67例,女性17例,年龄62~81岁。前壁心肌梗死12例、后壁心肌梗死5例、下壁心肌梗死15例、侧壁心肌梗死4例、前壁合并下壁心肌梗死28例、后壁合并下壁心肌梗死20例;室性早搏33例、房性早搏13例、房速11例、房颤4例、室速4例、室颤3例、房室传导阻滞12例。
1.2方法:将一天分为6个时段,即1~4时、5~8时、9~12时、13~16时、17~20时、21~24时,分别简称为1、2、3、4、5、6时段,详细记录AMI后心律失常发生时间,心律失常发生时间指在急诊科、门诊或进入CCU时首次靠听诊、心电图或心电监测所发现的心律失常,包括期前收缩、快速异位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等。结 果 1~6时段发生心律失常的例数分别为4例、14例、27例、20例、14例、5例,以早上5时至晚上8时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占89.3%),晚9时至早4时发生率较低(10.7%)。各时段心律失常发生情况详见表1。表1 84例心律失常发生时间分布(略)。
1.3结果
1.3.1AMI后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年龄的关系:AMI后发生各种心律失常者占64.1%(100/156),标准化后径统计学处理提示,年龄越大出现心律失常的机率越多(P<0.05),呈直线相关。
1.3.2AMI后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时间的关系:AMI后心律失常发生在发病后24h之内为最多(P<0.01);2周后仍可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10例因室颤死亡者,其中3例(30%)发生于发病后第4周。
1.3.3心肌梗死部位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梗死发生部位与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经统计学处理表明,大面积梗死较单处梗死易发生心律失常,组间比较结果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3.4主要伴发病与AMI后心律失常的关系:在156例AMI患者中具有伴发病者104例,其中84例发生各种心律失常,此与无伴发病的52例比较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讨论
心律失常是AMI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75%~95%,恶性心律失常即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在4~6min内就会出现不可逆性脑损害,如能早期发现早期救治,对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
AMI由于缺血性心电不稳定可出现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加速性心室自主心律;由于泵衰竭或过度交感兴奋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或室上性心动过速;由于缺血或自主神经反射可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本组病例心律失常发生率100%,以室性期前收缩和室性心动过速最多见。对一般心律失常如偶发室早、房早、结早、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次/min),临床上又无伴随症状者,一般不需治疗。AMI合并窦速时,尤其是心率>120次/min者应该及时纠正,以减少病人的死亡率。对于严重心律失常如多发、多源性室性早搏、RonT、室速及严重窦缓(心率<40次/min)、Ⅲ度及高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出现时都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及猝死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12):710-725
[2]仵施政,房振英,韩献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昼夜分布规律[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73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