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心电图辅助下放置中心静脉导管的可行性
http://www.100md.com
2012年8月1日
第1页 |
参见附件(1534KB,1页)。
1目的
通过对三种不同路径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探讨心内心电图(IVECG)监测技术的可行性。
2方法
选择拟在全麻下行择期手术,需放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成年患者15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50例。A组采用右侧颈内静脉置管,B组采用右侧锁骨上路行锁骨下静脉置管,C组采用右侧锁骨下路行锁骨下静脉置管。采用贝朗公司生产的中心静脉穿刺套件、心内心电导线及通用适配器。穿刺成功后置入导丝和导管,使导丝的J型顶端略突出于导管,以导丝为探测电极,拾取出心内心电信号,观察和记录不同置管深度IVECG的P波振幅的变化:在同步调整导管和导丝的过程中,以出现P 波最高振幅(Pmax)为IVECG 的P波典型变化,此处导管长度即为Pmax时的置管深度(Lmax);同步回退导管和导丝至P波明显平坦并显示正常,此处即为中心静脉导管的实际置管深度(Lact)。
分别记录三组的Lmax、Lact值,IVECG监测结果和胸片检查结果的情况,以术后X线前后位胸片的结果为标准,判断导管尖端是否位于上腔静脉,计算IVECG监测导管位置的结果与胸片检查结果的吻合率,IVECG仪器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3结果
三组病人的年龄、性别比、体重及身高均无明显差异(P>005)。置管深度的比较:三组Lact分别为(13.8±1.0) cm,(12.6±1.2) cm,(13.0±1.1)cm。A组与B组、A组与C组组间的Lmax、Lact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组间的Lmax、Lact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ECG和胸片检查结果的吻合情况:两种检验方法的吻合率为100%。C 组心内心电图有3例未出现P 波典型变化,2例经前后位胸片检查导管进入同侧颈内静脉,后经重新调整方向置管,出现P波典型变化。另1例误入动脉。 IVECG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此仪器监测导管到位情况的灵敏度和监测导管异位情况的特异度均为100%。
4结论
1.心内心电图可准确实时反映导管的位置,而且在其监测下能将导管尖端置于理想位置,使患者导管的放置深度做到了个体化。2.心内心电图操作简单,无放射性污染,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可替代传统X线检查来确认导管的位置。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34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