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与法学·综合版》 > 2012年第5期
编号:12574464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1日 《医学与法学·综合版》 2012年第5期
     摘要:目的:观察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老年IS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应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治疗组(30例)使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经降压治疗4周后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及治疗组收缩压、舒张压均下降(P<0.05)。与观察组相比,治疗组患者收缩压、血脂水平下降更明显(P<0.05)。且治疗后患者无明显不适反应。结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ISH效果明显、安全有效。

    关键词:老年;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联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358-01

    老年患者由于大动脉硬化和顺应性下降,大动脉储存血液的能力也减弱,心脏收缩期射出的血液大部分流向外周动脉,因此外周动脉波反射加速,使得收缩压升高[1],所以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多见于60岁以上患者。如何控制老年患者的血压水平,提高患者依从性,减低临床心脑血管病风险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难题。我院应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ISH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2月期间我院诊断为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的诊断标准[2]:年龄≥65岁,血压持续或3次以上非同日坐位血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1mmHg=0.133kpa)。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23例,平均(68.46±3.25)岁;病程10~30年不等,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将60例老年IS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20mg每日一次治疗;治疗组(30例),应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150mg每日一次,联合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一次治疗,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测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血脂(TC、TG),血压测量为相同时间连续测量3日,每日3次,取平均值。并查尿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作为安全指标。
, http://www.100md.com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及治疗组收缩压、舒张压均下降(P<0.05)。与观察组相比,治疗组患者收缩压、血脂水平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组患者有1例出现轻微咳嗽,观察组患者2例出现下肢轻微水肿,1例出现颜面潮红。两组不良反应均能耐受,继续用药后不良反应消失。

    3 讨论

    据2012年卫生部组织的全国居民27万人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为49%。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占高血压的60%。对于年龄>60岁的老年人而言,收缩压增高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3]。老年高血压常与多种疾病并存,并发症多,如何控制ISH,提高治愈率,降低发病率并减少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是临床及预防医学的重点。
, http://www.100md.com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压、血脂对比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观察组比较 #P<0.05。

    老年患者高血压以容量性高血压更多见,应用利尿剂为首选,由于利尿剂电解质紊乱的副作用,故应用小剂量利尿剂为佳。厄贝沙坦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具有明显的降压、肾脏保护及改善心室重塑的作用,而且其高血钾副作用可以弥补噻嗪类药物的不足。他汀类药物可明显减少心血管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作为心脑血管病的一级或二级预防治疗药物在临床广泛应用[4]。 本组研究通过使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起到了良好的降压作用并通过降脂、稳定斑块减少了老年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降压治疗应遵循平稳、有效、安全、不良反应少、服药简便、依从性好的原则,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方案既符合老年患者降压原则又能使患者从他汀类药物治疗中获益,临床效果明显。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叶健烽.脉压差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J].河北医学,2006,12(4):333-335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

    [3] 张维忠,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51-266

    [4] 孟锐,靳维华.他汀类药物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13(1):130-132, 百拇医药(韩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