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与法学·综合版》 > 2012年第5期
编号:12574184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1日 《医学与法学·综合版》 2012年第5期
     摘要:目的:对普外科手术病人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分析,指导临床进行有效预防措施。方法:对2008年2月~2011年3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普外科手术患者进行汇总性分析。结论: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与术前营养状况、电刀的使用、术中创面的保护和清理、缝合技术等有密切关系。及时有效地调整营养状态、电刀的合理使用、关腹前切口的清理、减低切口缝合张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等措施能有效预防切口感染。

    关键词:普外科;切口感染

    【中图分类号】R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073-02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后最常见的感染之一。也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对于临床感染的管理工作中,普外科手术之后对于患者切口感染的有效控制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而其中的普外科手术的切口感染,则是临床外科手术之后最为常见的感染情况之一,同时也是医院控制临床感染发生率的重要工作对象。为了对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以便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笔者对我们院2008年2月~2011年3月期间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以及状况进行回顾性的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2008年2月~2011年3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普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506例,其中男192例,女314例。年龄6~86岁,合并切口感染29例,男13例,女16例。

    1.2 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按卫生部医政司制定的患者诊断标准 凡切口局部红、肿、 热、 痛, 筋膜组织以上有脓性渗出物、或拆线后局部有脓性渗出, 无论有无细菌学依据,均属切口感染。

    1.3 治疗方法

    (1)细菌的属性和抗生素的应用:腹部切口感染的细菌来源常为内源性,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经验性地选择第3代头孢菌素与甲硝唑类联合应用预防切口感染。但要警惕药物的胃肠道副作用发生, 及时调整, 避免恶心、 呕吐引起腹内压增高导致切口张力增大或裂开, 增大感染几率。而且多方研究资料及临床证实, 抗生素术前30 min给药, 可明显抑制细菌生长。相比术后给药, 细菌在组织液的高营养状态下已快速繁殖,致病力增强, 同等剂量的抗生素,所起到的治疗作用相对减弱, 效能下降。所以术前抗生素应用得到推广,尤其是2、 3类手术切口的患者。
, 百拇医药
    (2)电刀的正确使用:近些年来电刀的使用在手术止血上发挥很大作用,方便手术医师操作, 节省手术时间, 提高手术效率。但电刀所产生的瞬间高能电流在切、 凝的同时极易造成周围组织的灼伤。适度的操作事半功倍, 反复电灼引起周围组织的严重损伤, 尤其是脂肪组织本身血供较差,热敏感性强, 易变性坏死液化。笔者认为不能以烧灼面的颜色来判定是否有效, 一些医师习惯性的认为电灼成黄、深黄、深褐或焦痂色方为有效, 其实当出血点电灼后,周围看似色泽正常的组织已部分失去活性, 电灼时间越长,损伤组织的面积越大、越深。一旦缝合后, 小部分的液化组织尚能被机体清除、 机化, 液化组织较多时会因引流不畅导致伤口感染,延迟愈合。感染风险大大增加。建议切、凝操作不要盲目加大电刀输出功率, 达到切、 凝的手术目的即可, 点到为止。

    (3)切口的清理与缝合:就手术而言, 因手术部位、术式不同,存在切口污染可能或已污染情况。手术时间较长暴露组织细胞的氧化失活, 组织的钳夹、挤压, 以及电刀烧灼后细胞液的渗出等因素都会使切口感染的机率增大。有些肉眼可见,有些微观存在。肉眼发现的往往术中注意清理,微观存在的易使人忽视增加感染危险。笔者认为常规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切口, 可大大减少伤口的感染率。即使是一般切口,也是利大于弊。双氧水冲洗时释放出的初生态氧有杀菌作用,同时它的发泡作用可松动各种炎性因素在组织表面的贴附, 伴之以大量生理盐水冲洗, 使之残留可能减至极少量, 即使缝合后, 组织正常的免疫作用即可抑制细菌生长。污染严重的切口如化脓穿孔性阑尾炎使用严格的冲洗方法能明显减低切口的感染率。笔者在化脓穿孔性阑尾炎术中每缝合一层, 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1次。并重新铺巾拟定无菌区, 更换手套及所需器械、针线或是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后使用。越靠深层组织冲洗生理盐水量越大,如此反复操作直至关闭切口。此法临床应用多年,效果很好。
, 百拇医药
    2 结果

    2010年2月~2011年3月我院普外科手术病人506例, 感染29例,切口感染率5.73%。切口感染与自身机体的免疫状况、营养状况、电刀的正确使用、切口的保护清理、缝合技术等因素有关。

    3 讨论

    引起手术切口感染的最常见的病原菌是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其中以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为多;革兰氏阳性葡萄球菌,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也很常见;此外厌氧菌和肠球菌也不能忽视。革兰氏阴性杆菌,大多属于条件致病菌,其易感因素包括长期住院、手术、留置导尿管、基础病等。革兰氏阳性球菌的侵入,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污染的手导致细菌从有损伤的皮肤和粘膜进入人体而致病。在切口感染发病过程中,除了病原菌外,患者的局部和全身因素也十分重要。一经诊断切口感染,应积极治疗。皮肤浅层的感染可挑开缝线引流,筋膜以下深层组织的感染则需要切开引流,体腔感染则应使用强有力效的抗生素,如有脓种形成的,则根据具体情况切开引流或置管引流。但预防性抗生素和遵循外科无菌原则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

    总之,切口感染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既有患者自身切口的局部因素,也有如上所诉的全身性因素。提高临床医生对切口感染的防范意识, 积极的对易感因素进行预防和处理,这些是防止切口感染的关键。, 百拇医药(陈悦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