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谷食物,请你大胆吃
国外多项大规模调查都发现,全谷类的摄入量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呈负相关关系,就是说,全谷类摄入量高时,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率低。因而,各国都大力提倡多吃全谷,甚至连如今的糖尿病饮食原则,也已经不再强调大幅度减少粮食,多吃动物食品,而是强调把精白米面改成适量的全谷豆类,摄入大量的蔬菜菌藻,辅以少量鱼肉类食物和少量坚果水果。如此,食物品种丰富,营养素摄入充足,心情愉快,体能充沛,更有利于病人的健康生活。但即便如此,还是时不时有各种关于“全谷”“粗粮”不宜吃、不宜多吃的说法流传开来,使得一些人对吃全谷顾虑重重,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说法有没有道理。
传言1:全谷食物不是人人都适合
鉴定报告:错
基本上人人都可以吃全谷食物。胃肠不好的可以选择吃小米、大黄米和糙米,煮粥吃容易消化,完全不会增加消化系统的负担。血糖、血脂高或身体肥胖的人,适合吃燕麦和各种豆类。贫血的人适合吃小米和黑米,有利于补充铁。
传言2:全谷食物吃多了会导致纤维过量
鉴定报告:多虑
很多人听说,全谷吃多了也不好,但我们所提倡的吃“全谷”,绝不是说像红军长征路上那样吃糠咽菜,完全不吃精白米面,完全不吃动物性食品,以致肠胃受损,营养不良,面有菜色,因此不必过虑。
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营养学会推荐,每天应该吃25~35克膳食纤维,但实际上我们平均只吃到10克多一点儿,目前大多数人都难以达标,即便三餐都吃全谷杂豆,也不会超过30克膳食纤维,而一天50克以上的纤维才有可能带来害处,所以完全无需担心吃全谷物会引起“纤维过多”、造成吸收不良的问题。此外还要想到,我们的膳食中有大量动物性食品和油脂,它们也会使全谷食物对肠胃的刺激减少。
传言3:吃全谷食物会导致缺锌和贫血
鉴定报告:片面
有人担心,由于谷类的外层中含有植酸,有的还含有单宁,如果把部分主食换成全谷,可能会干扰矿物质的吸收,从而造成贫血和缺锌。在以全谷为主、人们几乎吃不到精粮,其他食物如动物性食物和蔬菜水果也很少摄入的年代,发生贫血的人的确很多,但这种情况发生的前提是动物性食物摄入不足,且维生素C摄入量较低的状况。只要膳食中有适量的鱼、肉等动物性食品和足够的蔬菜水果,吃全谷食物并不会造成缺锌或贫血。
传言4:牛奶和全谷食物不能一起吃
鉴定报告:没道理
据说“牛奶和全谷物不能一起吃”的理由是:全谷食物中含有“肌醇磷酸”,会和钙形成不能吸收的沉淀,导致牛奶中三分之二的钙都不能吸收。这个可怕的“肌醇磷酸”是什么新名词呢?它其实是一个旧东西,就是植酸。
植酸是植物体内储藏磷的方式,几乎所有没精制过的植物种子中都有。在粮食当中,以胚芽和外层部分植酸含量最高,胚乳部分植酸含量最低,因此全谷食物的植酸含量高,精白米面的植酸含量低。
除了谷类,所有的豆子、豆制品以及各种坚果和油籽,比如花生、瓜子、核桃、开心果、腰果、榛子、可可豆、芝麻等,也都有很高的植酸水平,含量在0.2%~9.4%之间不等,其中最高记录的创造者是大杏仁。
如果说因为植酸妨碍钙吸收,牛奶就不能和全谷食物一起吃,那么坚果类、豆类、油籽就都不能吃了,而富含钙的豆腐根本就没法补钙了,因为它本身就含有植酸。
其实,从营养吸收的角度来说,植酸和各种矿物质元素形成复合物的牢固程度是铜>锌>锰>铁>钙>镁,钙和镁的植酸盐比较易溶,目前并未发现钙和镁会因为植酸而引起严重缺乏的问题。研究者真正担心的是铁和锌,因为它们的吸收率受植酸影响更大。但即便如此,少量的植酸也不会引起明显的麻烦,只有在植酸和锌或铁的摩尔比在10:1以上的时候,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而且,研究发现,只要膳食中有足够多的有机酸、维生素C、胡萝卜素、维生素A等因素,这种影响就能大部分消除。肉类中的血红素铁吸收也不受植酸的影响。并且有研究证实,对于膳食中经常食用鱼肉类,不是餐餐都吃全谷豆类的人来说,植酸几乎不会带来什么营养缺乏的麻烦。
近年来,研究者们倾向于认为,对于发达地区的居民来说,植酸在膳食中的好处要远远多于坏处。因为它有抗氧化、预防癌症、预防血糖过快上升、减少软组织钙化等多种保健作用。再说了,由于全谷食物当中的矿物质含量本身就远远高于精白米面,即使其矿物质(包括钙)的吸收受到了植酸的影响,人体所获得的矿物质也仍然比吃精白米面多。
传言5:儿童不宜吃全谷食物
鉴定报告:这个问题目前不存在
有一种观点认为,儿童不宜吃全谷食物,一是担心全谷食物的蛋白质品质不好,而儿童的胃容量又小,所以全谷吃多了不易满足儿童对蛋白质和能量的需求;二是因为儿童的胃肠道功能还不够完善,消化能力还不够强,担心他们接受全谷食物可能会有点困难。
在几十年前严重缺乏动物性食品的情况下,仅吃全谷类,加上蔬菜,确实无法满足儿童的膳食蛋白质供应,但是现在有足够多的鱼肉蛋奶,蛋白质的供应不成问题,所以儿童的膳食中有少量的全谷类是可以的。至于第二个问题,过去烹调器械比较原始,烹制出来的全谷食物,尤其是窝头和小米饭,很快就会老化变硬,的确不利于消化吸收,但现在有了压力锅和豆浆机,把全谷类做成糊糊或粥以后,质地足够柔软,儿童也可以吃。而且,扩大主食的原料来源可以改善主食的营养品质,对儿童有好处。更重要的是,接受多种谷物的饮食习惯需从小开始培养,否则孩子长大了很难适应全谷食物的口感,等到患上糖尿病、肥胖症后才开始改变就晚了,到那时,改变起来也会困难得多。, 百拇医药(范志红)
传言1:全谷食物不是人人都适合
鉴定报告:错
基本上人人都可以吃全谷食物。胃肠不好的可以选择吃小米、大黄米和糙米,煮粥吃容易消化,完全不会增加消化系统的负担。血糖、血脂高或身体肥胖的人,适合吃燕麦和各种豆类。贫血的人适合吃小米和黑米,有利于补充铁。
传言2:全谷食物吃多了会导致纤维过量
鉴定报告:多虑
很多人听说,全谷吃多了也不好,但我们所提倡的吃“全谷”,绝不是说像红军长征路上那样吃糠咽菜,完全不吃精白米面,完全不吃动物性食品,以致肠胃受损,营养不良,面有菜色,因此不必过虑。
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营养学会推荐,每天应该吃25~35克膳食纤维,但实际上我们平均只吃到10克多一点儿,目前大多数人都难以达标,即便三餐都吃全谷杂豆,也不会超过30克膳食纤维,而一天50克以上的纤维才有可能带来害处,所以完全无需担心吃全谷物会引起“纤维过多”、造成吸收不良的问题。此外还要想到,我们的膳食中有大量动物性食品和油脂,它们也会使全谷食物对肠胃的刺激减少。
传言3:吃全谷食物会导致缺锌和贫血
鉴定报告:片面
有人担心,由于谷类的外层中含有植酸,有的还含有单宁,如果把部分主食换成全谷,可能会干扰矿物质的吸收,从而造成贫血和缺锌。在以全谷为主、人们几乎吃不到精粮,其他食物如动物性食物和蔬菜水果也很少摄入的年代,发生贫血的人的确很多,但这种情况发生的前提是动物性食物摄入不足,且维生素C摄入量较低的状况。只要膳食中有适量的鱼、肉等动物性食品和足够的蔬菜水果,吃全谷食物并不会造成缺锌或贫血。
传言4:牛奶和全谷食物不能一起吃
鉴定报告:没道理
据说“牛奶和全谷物不能一起吃”的理由是:全谷食物中含有“肌醇磷酸”,会和钙形成不能吸收的沉淀,导致牛奶中三分之二的钙都不能吸收。这个可怕的“肌醇磷酸”是什么新名词呢?它其实是一个旧东西,就是植酸。
植酸是植物体内储藏磷的方式,几乎所有没精制过的植物种子中都有。在粮食当中,以胚芽和外层部分植酸含量最高,胚乳部分植酸含量最低,因此全谷食物的植酸含量高,精白米面的植酸含量低。
除了谷类,所有的豆子、豆制品以及各种坚果和油籽,比如花生、瓜子、核桃、开心果、腰果、榛子、可可豆、芝麻等,也都有很高的植酸水平,含量在0.2%~9.4%之间不等,其中最高记录的创造者是大杏仁。
如果说因为植酸妨碍钙吸收,牛奶就不能和全谷食物一起吃,那么坚果类、豆类、油籽就都不能吃了,而富含钙的豆腐根本就没法补钙了,因为它本身就含有植酸。
其实,从营养吸收的角度来说,植酸和各种矿物质元素形成复合物的牢固程度是铜>锌>锰>铁>钙>镁,钙和镁的植酸盐比较易溶,目前并未发现钙和镁会因为植酸而引起严重缺乏的问题。研究者真正担心的是铁和锌,因为它们的吸收率受植酸影响更大。但即便如此,少量的植酸也不会引起明显的麻烦,只有在植酸和锌或铁的摩尔比在10:1以上的时候,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而且,研究发现,只要膳食中有足够多的有机酸、维生素C、胡萝卜素、维生素A等因素,这种影响就能大部分消除。肉类中的血红素铁吸收也不受植酸的影响。并且有研究证实,对于膳食中经常食用鱼肉类,不是餐餐都吃全谷豆类的人来说,植酸几乎不会带来什么营养缺乏的麻烦。
近年来,研究者们倾向于认为,对于发达地区的居民来说,植酸在膳食中的好处要远远多于坏处。因为它有抗氧化、预防癌症、预防血糖过快上升、减少软组织钙化等多种保健作用。再说了,由于全谷食物当中的矿物质含量本身就远远高于精白米面,即使其矿物质(包括钙)的吸收受到了植酸的影响,人体所获得的矿物质也仍然比吃精白米面多。
传言5:儿童不宜吃全谷食物
鉴定报告:这个问题目前不存在
有一种观点认为,儿童不宜吃全谷食物,一是担心全谷食物的蛋白质品质不好,而儿童的胃容量又小,所以全谷吃多了不易满足儿童对蛋白质和能量的需求;二是因为儿童的胃肠道功能还不够完善,消化能力还不够强,担心他们接受全谷食物可能会有点困难。
在几十年前严重缺乏动物性食品的情况下,仅吃全谷类,加上蔬菜,确实无法满足儿童的膳食蛋白质供应,但是现在有足够多的鱼肉蛋奶,蛋白质的供应不成问题,所以儿童的膳食中有少量的全谷类是可以的。至于第二个问题,过去烹调器械比较原始,烹制出来的全谷食物,尤其是窝头和小米饭,很快就会老化变硬,的确不利于消化吸收,但现在有了压力锅和豆浆机,把全谷类做成糊糊或粥以后,质地足够柔软,儿童也可以吃。而且,扩大主食的原料来源可以改善主食的营养品质,对儿童有好处。更重要的是,接受多种谷物的饮食习惯需从小开始培养,否则孩子长大了很难适应全谷食物的口感,等到患上糖尿病、肥胖症后才开始改变就晚了,到那时,改变起来也会困难得多。, 百拇医药(范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