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有多宽就能走多远
新时代医生,看病做手术、研发器械、做宣传,什么都得懂一点!他的经历:研发产品-创办公司-宣传推广
“研发小口径人造血管最主要的困难在于找到合适的原材料。”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欧阳晨曦教授近年来一直在“折腾”一件事——研发生产小口径人造血管。十余年前,他在德国进修时看到,做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需要用到的小口径血管只能取自患者自身血管,其创伤性大,可谓“双重打击”。他由此萌生研发小口径人造血管的想法。据欧阳晨曦介绍,人造血管并不是新兴产物,早在20世纪50年代,上海丝绸试样厂与上海中山医院合作研制出真丝人造血管,但后来发现,这种血管弹性和支撑力较差,且真丝蛋白质纤维在体内可被降解,容易形成主动脉瘤,因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国外的人造血管普遍采用涤纶材料,其强度高但组织相容性较差,容易形成血栓,尤其是直径小于6mm时,通畅性明显降低。
十年前,国内能够独立做CABG的外科医生很少,人造血管需求量也小。但近年来,随着国内医疗水平的提高,手术量大幅提升,人造血管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然而,直至现在,临床上使用的人造血管全部依赖于进口产品。
2003年回国后,欧阳晨曦一直在寻找研制小口径人造血管最合适的原材料。2004年,欧阳晨曦从武汉科技学院(现更名武汉纺织大学)徐卫林教授的一篇材料学研究论文中得到灵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09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