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不在“养”
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已由1970年的60岁增至去年的76岁,而香港女性的平均寿命,就2014年的统计数已达到87.3岁,超越日本位列世界第一。可见,现代中国的经济、环境、医疗卫生和人群的健康意识已为国人延长寿命创造了基本条件。
长寿是人类的共同愿望,为此,古时皇帝老儿曾荒唐地沉迷于炼丹术或遍寻长生不老药,但大多短命,而中国民间和传统医学中的养生术却因其提高健康寿命的实际效果而倍受推崇。养生,按现代的说法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与此相同的是联合国卫生组织提倡的自我保健,是指个人、家庭、邻里、亲友和同事自己进行的卫生活动。近几十年兴起的健康管理, 则是按照现代健康理念,以严谨的医学研究为基础,结合系统管理学概念形成的大健康生命学科。其实, 中医的体质学说,养生学,尤其是治未病学说都体现并实践着健康管理的思想,例如治未病就是对健康的三个状态对应调治:一是未病养生,防病于先;二是欲病施治,防微杜渐;三是已病早治,防止传变。这些都是遵照医学的方法保健康求长寿。研究人的寿命是现代医学的热门课题, 可惜至今未找到任何一种食物或药品能有效延长寿命,也未能证明任何一种方法能帮你活得更久,只观察到少吃一点或许对长寿有益。
近期,我参加新疆喀纳斯论坛一个报告会,聆听了国医大师王琦教授做的“个体化养生”的学术报告,其中心思想是:养生不在“养”,养生不在“补”,养生不在“同”。我深感受益匪浅,特别那句“养生不在养”,与我主张的“长寿不在养”完全一致,当然他论述得更深刻更全面。在此提出部份例证与大家共享:文学巨匠季羡林,他每天凌晨四点多就起床工作,每天能写成千上万的文字,活到98岁;商业巨贾邵逸夫,活到107岁,他说:“我的最大乐趣是工作,只有保持工作才能长寿。”;文学家杨绛,活到105岁,从93至105岁整理出版了三个文集;94岁的医学院士吴阶平说:“工作对人的健康是很好的事情,人就怕体力上停下来,脑子不动停下来,退居二线后不要闲下来,继续接触外界,思考问题,是一个人保持健康很重要的条件。”。我国两院院士中,80岁以上仍在工作的将近40%。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机构出版的《中国知识分子健康状况研究报告》得出结论:受过本科以上教育人群的“平均预期寿命”大大高于普通人群寿命。有研究指出,经常动脑能抑制脑细胞死亡。有人将73名81岁以上老人分组跟踪三年,结论是思维迟钝和受人管理组的死亡率分别达12%和37%,而勤于思考组全部健在;还有人将1000名65岁至80岁老人分组观察十年,发现乐观好动组与悲观静养组相比,前者任何疾病的死亡率下降了55%!真的是“常思考,不衰老”。
长寿不在养的另一层含意是不养尊处优,凡事多动手,勤劳者寿高。无论广西巴马长寿乡的调查还是长寿个案的报道,对此早已确定无疑,不再赘述。
想借用一个条幅结束本文,不知读者能否接受一一“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长寿是人类的共同愿望,为此,古时皇帝老儿曾荒唐地沉迷于炼丹术或遍寻长生不老药,但大多短命,而中国民间和传统医学中的养生术却因其提高健康寿命的实际效果而倍受推崇。养生,按现代的说法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与此相同的是联合国卫生组织提倡的自我保健,是指个人、家庭、邻里、亲友和同事自己进行的卫生活动。近几十年兴起的健康管理, 则是按照现代健康理念,以严谨的医学研究为基础,结合系统管理学概念形成的大健康生命学科。其实, 中医的体质学说,养生学,尤其是治未病学说都体现并实践着健康管理的思想,例如治未病就是对健康的三个状态对应调治:一是未病养生,防病于先;二是欲病施治,防微杜渐;三是已病早治,防止传变。这些都是遵照医学的方法保健康求长寿。研究人的寿命是现代医学的热门课题, 可惜至今未找到任何一种食物或药品能有效延长寿命,也未能证明任何一种方法能帮你活得更久,只观察到少吃一点或许对长寿有益。
近期,我参加新疆喀纳斯论坛一个报告会,聆听了国医大师王琦教授做的“个体化养生”的学术报告,其中心思想是:养生不在“养”,养生不在“补”,养生不在“同”。我深感受益匪浅,特别那句“养生不在养”,与我主张的“长寿不在养”完全一致,当然他论述得更深刻更全面。在此提出部份例证与大家共享:文学巨匠季羡林,他每天凌晨四点多就起床工作,每天能写成千上万的文字,活到98岁;商业巨贾邵逸夫,活到107岁,他说:“我的最大乐趣是工作,只有保持工作才能长寿。”;文学家杨绛,活到105岁,从93至105岁整理出版了三个文集;94岁的医学院士吴阶平说:“工作对人的健康是很好的事情,人就怕体力上停下来,脑子不动停下来,退居二线后不要闲下来,继续接触外界,思考问题,是一个人保持健康很重要的条件。”。我国两院院士中,80岁以上仍在工作的将近40%。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机构出版的《中国知识分子健康状况研究报告》得出结论:受过本科以上教育人群的“平均预期寿命”大大高于普通人群寿命。有研究指出,经常动脑能抑制脑细胞死亡。有人将73名81岁以上老人分组跟踪三年,结论是思维迟钝和受人管理组的死亡率分别达12%和37%,而勤于思考组全部健在;还有人将1000名65岁至80岁老人分组观察十年,发现乐观好动组与悲观静养组相比,前者任何疾病的死亡率下降了55%!真的是“常思考,不衰老”。
长寿不在养的另一层含意是不养尊处优,凡事多动手,勤劳者寿高。无论广西巴马长寿乡的调查还是长寿个案的报道,对此早已确定无疑,不再赘述。
想借用一个条幅结束本文,不知读者能否接受一一“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