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毒”与慢性心力衰竭的关系*
热毒,血瘀,病机,1病因,2病机,3治疗,4结语
王旨引,刘俊杰,杨双杰,弓铭,徐子轩,王娟,3,4,赵慧辉,3,4,王伟,3,4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2.南京市浦口区中医院,江苏 南京211899;3.方剂与证候基础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4.方剂与证候基础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各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或功能受损,引起收缩或舒张功能下降,继而动脉循环系统灌注不足、静脉循环系统瘀血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1]。炎症反应是CHF重要的病理机制,广泛参与了CHF的发病过程,研究发现,无论是在射血分数保留型或射血分数下降型CHF中,均可发现表达增加的促炎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 3)等[2-4]。CHF在中医学中属“胸痹”“心悸”“喘证”“支饮”“水肿”等范畴,受到心力衰竭炎症反应机制研究的影响,CHF“毒邪”致病的病机学说越来越受到重视,毒邪与慢性心力衰竭发病、预后相关性,及从解毒角度论治慢性心力衰竭的各类研究报道屡见不鲜。尽管如此,受制于不同研究者采用的探讨方法不同,“毒”与CHF的关系目前仍不甚明了。笔者认为,“毒”与CHF之间的关系必须建立在病因、病机、治疗等相应层面上,而不能不辨概念混为一谈。
“毒”与慢性心力衰竭的关系非常广泛,是多层面的。从病因层面看,一切能致心力衰竭的有害物质或致病因素均可称之为致心力衰竭毒邪;从病机层面看,病理过程具有“秽浊、火热、蕴积不解”等致病特征的均可称作毒邪致病;而在心力衰竭病程中则主要是热毒、瘀毒、水毒等;从治疗层面看,针对病机或者病理产物,解毒法治疗有效,也可反证毒邪致病。而具体分析解毒法则又包含两个层面,广义上清热解毒法治的是热毒,活血化瘀法治的是瘀毒,化气利水则是治水毒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72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