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学报》 > 2021年第6期
编号:633288
从“衰其大半而止”谈臌胀证治
http://www.100md.com 2021年4月17日 中医学报 2021年第6期
1“衰其大半而止”理论内涵,2以“衰其大半而止”指导臌胀证治,3小结
     汪廉营,蔡怡航,张均倡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510405;2.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广东 深圳518000

    臌胀系各种原因引起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饮停于腹中而致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古称单腹胀、臌、蜘蛛蛊等[1],并有“风、痨、臌、膈”四大顽证之说,说明本病为临床重症,治疗困难[2]。西医所指臌胀包括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腹水[3],或其他疾病出现的腹水。

    臌胀病机虚实夹杂,因此治疗应注意攻补兼施。寻找合适的攻补契机、方法是臌胀治疗的临床讨论热点,也是考验中医功底、火候的地方。《黄帝内经》尤其重视补虚泻实[4],其中“衰其大半而止”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5-6],也可作为臌胀“攻逐”的法度。笔者整理《中华医典》相关内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释。

    1 “衰其大半而止”理论内涵

    “衰其大半而止”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太)半而止,过者死”,旨在指导妇人积聚危重期的治疗力度。明代李中梓结合“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勿使过之,伤其正也”,在《内经知要》中将该理论阐释为:“大积大聚,非毒药不能攻,然但宜衰其大半,便当禁止,所谓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者是也”[7]。清代《冯氏锦囊秘录》[8]注释,“衰其大半”目的在于防止正伤,“衰其大半,不足以害生……若过禁待尽,毒气内余,无病可攻,以当毒药,则败损中和,故过则死”。汉代张仲景对“衰其大半而止”内涵有了深入认识,其在《伤寒论》中对该理论临床应用进行了阐释、拓展[9]。首先,汗、吐、下、涩等法应当评估药后反应,注意“中病即止”,适当配合“白饮和服”等手段。如太阳中风证桂枝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太阳伤寒证麻黄汤、大青龙汤等以微微汗出为佳,切勿过汗,“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寒烦躁,不得眠也”;虚烦证论栀子三方“得吐者,止后服”,若胸膈热郁随呕吐物外泄,不必继续服药;泻下剂如大陷胸汤泻下峻猛,稍过则易伤正,“得快利,止后服”,小承气汤“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若更衣者,勿服之”,大承气汤“得下余勿服”;固涩剂桃花汤“若一服愈,余勿服”;逐水剂牡蛎泽泻散“小便利,止后服”等。其次,把握初始药量,峻药缓攻,若服温阳药,阳复太过,邪从燥化,转入阳明,“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少少温服之”,以达泻热和胃之效;麻子仁丸“饮服十丸,日三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57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