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痈分期论治溃疡性结肠炎*
败酱草,脓血,活动期,1理论依据,2病因病机,3从内痈分期论治,4中药灌肠,5病案举例
刘嫣然,王惠娟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 250014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及腹痛是其典型临床症状,为消化系统疑难病之一。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UC患病率为11.6/100 000人[1]。目前,西医治疗药物有氨基水杨酸类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但治疗效果有限,不良反应多,费用昂贵,年复发率大于30%[1]。中医药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与辨病结合,在临床缓解、稳定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预防复发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导师王惠娟长期致力于脾胃病证治规律研究,根据UC的证候特点、肠镜下表现及演变规律,认为本病可归于中医内痈范畴,主张从内痈分期论治,临床疗效显著。
1 理论依据
痈,《释名》曰:“痈,壅也,气壅痞结,裹而溃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蕴结成痈。根据发病部位,可分为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外痈和生于脏腑的内痈。本病病位在肠,属中医内痈范畴。《诸病源候论》曰:“大便脓血,似赤白下利而实非者,是肠痈也。”《医部全录》载:“肠痈小腹胀痛、脉滑数,或里急后重,或时时下血”。可见肠痈与UC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临床表现颇为一致。《诸病源候论·肠痈》论述了肠痈病机为气血壅滞,血败肉腐,曰:“使邪气与荣卫相干,在于肠内,遇热加之,血气蕴积,结聚成痈。热积不散,血肉腐坏,化而为脓”。UC肠镜下见黏膜充血水肿、多发性糜烂、溃疡等,是湿热瘀毒内蕴肠道,与肠内气血搏结,大肠传导失司,气血凝滞,脂膜血络损伤,血败肉腐,壅滞成脓,内溃而成痈所致[2],可见两者病机亦不谋而合。痈疡临床分为初期、成脓期和溃脓期,治疗上分别对应中医外科治痈的总则“消、托、补”三法。而UC临床常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导师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活动期和缓解期并非截然分开,两期之间还存在一个正虚邪恋的恢复期,即把本病分为活动期、恢复期和缓解期。两者在演变规律上亦颇为相似。故认为本病归属中医内痈范畴,可借鉴外科治痈三法从内痈分期论治。
2 病因病机
2.1 活动期-湿热蕴肠痈疡初期以邪实为主,湿热蕴肠为其基本病机。常因外感邪毒、饮食劳倦或情志内伤等损伤脾胃,使其运化失职,湿浊内蕴,郁化热毒,致气血凝滞,营气不从,经络阻塞,肠道脂膜血络损伤,血败肉腐,壅滞成脓,内溃而成痈[3]。临床常见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发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肠镜下可见病变区域黏膜充血、水肿、出血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21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