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脉络积”理论论治动脉粥样硬化*
血脉,硬化性,1脉络积的内涵与延伸,2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病机,3基于“脉络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4问题与展望
冯文伟,叶小汉,吕洪雪,蔡海荣,唐咏,符宇,吴锦波,王婷1.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中医院,广东 东莞 523808;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360;4.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14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由此引发的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也随之上升[2]。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患者致死、致残的最主要原因,全球每年约2 000万人死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3]。积极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可以降低致残、致死率,改善预后。现代医学认为,脂源性学说[4]、损伤应答学说[5]、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学说[6]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发病机制,但是无法完全解释所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病机制。随着现代医学药物、手术、介入治疗的发展,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病死率呈现下降趋势,但是死亡总人数不断增加[7],而且仍按不同系统对此病进行孤立的研究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属于中医学“脉痹”“眩晕”等疾病范畴,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优势突出。由于各家学说认识的差异,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严重制约了中医药临床实践和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的产生。有鉴于此,本课题组在对动脉粥样硬化进行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时发现,血脉中癥瘕积聚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机制具有高度相关性。因此,本课题组提出了“脉络积”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的发展,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病机和治法方药进行探讨,冀为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1 脉络积的内涵与延伸
1.1 脉络积的概念脉络是指全身内外的“脉”及其分支而出、网状分布的“脉络”及其末端的“孙络”。脉络不仅是血液分布的网状结构和奇恒之腑,也是心(肺)-血-脉循环运行的通道。《灵枢·决气》云:“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素问·脉要精微论》载:“夫脉者,血之府也”,且提出了“心主身之血脉”和“肺朝百脉”的理论。初步形成了心-血-脉循环系统的概念。脉络跟随心脏的搏动而收缩舒张,运行血液至全身各个脏腑、组织发挥濡养和津血交换的作用,与现代医学的血管概念密切相关。积,《说文解字》云:“积,聚也”。积聚之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53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