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肾虚湿热”病机探讨自噬与慢性肾脏病的关系*
溶酶体,1慢性肾脏病与细胞自噬,2从“肾虚湿热”角度解读细胞自噬与慢性肾脏病,3结语
吴静怡,蒋春波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江苏 苏州 215000
慢性肾脏病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结构或功能障碍,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几年研究发现,细胞自噬与慢性肾脏病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或可成为临床治疗新靶点。中医认为,慢性肾脏病属“虚劳”范畴,其发病多为内外合因,内因主要是肾气亏虚,外因则主要为六淫、疮毒、肾毒药物等。而慢性肾脏病在发展过程中总属本虚标实,在肾虚的基础上又可兼夹外感、湿热、瘀血等,病机繁多。但随着现代中医学对慢性肾脏病认识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医家发现,“肾虚湿热”在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中尤为重要,且贯穿疾病始终,肾虚津液代谢失常酿生湿邪,久则郁而化热,湿热胶结,进一步损伤肾络,致使肾气衰微,或蕴结为毒,凌心射肺,推动疾病进展,因此“肾虚湿热”可看作慢性肾脏病病因病机的总概括[1]。本文试从“肾虚湿热”角度阐明自噬与慢性肾脏病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新思路。
1 慢性肾脏病与细胞自噬
1.1 自噬概念与形成机制自噬最早由比利时科学家Christian de Duve在1963年伦敦召开的“溶酶体CIBA基金研讨会”上提出。自噬本质是细胞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溶酶体(或液泡)降解自身组分以维持胞内正常生理活动及稳态的一种细胞代谢过程。根据降解底物的特异性[2],分为选择性自噬和非选择性自噬;根据降解底物进入溶酶体(或液泡)方式的不同,分为巨自噬、微自噬和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3-4]。本文所指的自噬主要为巨自噬。
以哺乳动物细胞为例,自噬的形成分为5个步骤:①哺乳动物细胞中欧米茄体和分离膜形成杯状结构;②自噬体的双层膜扩展、延伸、包裹各种胞内组分;③双层膜延伸、封闭,形成自噬体;④自噬体外膜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内膜和内含物被溶酶体内酯酶和蛋白酶降解为小分子;⑤自噬溶酶体在膜相关蛋白质的帮助下再生,形成新的溶酶体[5-6]。
1.2 自噬介导的信号通路与慢性肾脏病慢性肾脏病的发生发展机制非常复杂,且与肾脏固有细胞的改变密切相关[7]。近几年,研究发现足细胞作为肾小球滤过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损伤是慢性肾脏病进展的重要因素[8],而自噬异常与足细胞损伤密切相关,过程中也涉及多种信号通路。
1.2.1 m TOR相关信号通路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信号通路是足细胞自噬的主要调控通路,包括mTORC1和mTORC2两种形式的复合体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79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