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张大宁论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七症
肾衰,小便,教授,1问寒热,2察面色,3问小便,4问大便,5问饮食,6问身痒,7问拘挛,8讨论
陈琳霞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慢性肾功能衰竭(以下简称慢性肾衰)是各种慢性肾脏病进展的共同结局,表现为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代谢失衡和全身多系统包括心血管、呼吸、消化、血液、内分泌、神经、肌肉、骨骼等症状[1]。随着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发病率的增加,我国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近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发病率为9.4%~12.1%[2]。慢性肾脏病多隐匿起病,出现症状时多已是中晚期,慢性肾衰主要为慢性肾脏病4-5期患者的临床症状[1]。现代医学多以对症治疗、防止并发症及肾脏替代疗法为主,治疗费用高且预后较差,据统计,透析患者死亡率为18%~20%[3-4]。
对于慢性肾脏病4-5期患者,现代医学尚缺乏有效措施延缓肾功能的持续恶化,而中医药在缓解病情、改善生活质量及延缓病程方面有明显优势[5]。中医学无“慢性肾衰”之病名,多根据其临床表现分属于“腰痛、水肿、呕吐、呃逆、关格、癃闭、溺毒、虚劳”等范畴。但在临床上其表现往往多个症状错综复杂且进展变化,故现代中医亦以“慢性肾衰病”名之[6]。
国医大师张大宁学贯中西,对肾脏疾病有着系统全面的认识和自身独到的见解,提出“肾为人体生命之本-肾本学说”“心-肾轴心系统学说”及“肾虚血瘀论与补肾活血法”等理论[7],对慢性肾衰的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显著的临床疗效。笔者有幸遇张教授指导临床与教学,张教授提出了慢性肾衰的“临床七症”,现将相关内容整理如下。
1 问寒热
寒热之问,可辨病邪性质及机体阴阳之盛衰。诚如张介宾言:“阴阳不可见,寒热见之。”并将问寒热列为《十问篇》之首。肾衰患者临床多见久病畏寒,因肾阳虚衰而阴寒内生,形体失于温煦故见怕冷、四肢末端凉,得温可缓。张教授指出,畏寒之症贯穿慢性肾脏病全过程,随着病程的进展,肾阳虚衰,畏寒亦逐渐加重,反之临床见畏寒之象越重,阳虚愈甚。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主推动与温煦。阳气之于人,犹如蜡炬,随着人体生、长、壮、老、已的自然生命过程而消耗,推动与温煦之能逐渐减退。如《礼记·内则》云:“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虽得人不暖矣。”慢性肾衰的发生,使人体阳气病理性急剧减少直至衰竭,治疗上以益肾阳为原则。临床上张教授常用补骨脂、肉苁蓉等温补脾肾,阳虚甚者以仙茅、淫羊藿温肾壮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29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