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络病理论探讨肺结节结癌转化的防治*
通络,气机,1络病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络病理论与肺结节,3结癌转化的关键病机,4基于络病理论防治结癌转化,5结语
林事成,周相男,刘殿娜,庄垚雪,李泉旺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 100078
肺癌是目前全球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早期症状隐匿,预后较差,严重影响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1-2]。肺癌早期病变多为肺小结节,1.2%~1.5%肺结节具有恶变的可能性[3-4],随着低剂量高分辨率CT检测的普及,肺小结节的检出率逐渐提高。中国专家共识提出结节直径10 mm以上的患者主张手术或活检明确性质,10 mm 以下的患者以随访、定期监测为主[5]。
目前,对肺结节普遍认识是指影像学表现为直径≤3 cm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可为孤立性或多发性,不伴肺不张、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5]。单一的影像学检查对肺小结节良恶性的鉴别率并不高,结节越小,临床上更多考虑为良性[6]。因而部分随访为主的肺小结节患者可能存在延误治疗的可能性,并且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定期复查也将给患者带来紧张、焦虑的情绪,长期负面情绪又是结节转向恶变的危险因素。因此,本文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思想,将肺的解剖特点同络病理论相类比,运用络病理论阐述肺小结节的发生发展,以期对临床防治肺结节恶变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络病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络”在《说文解字》中释为“絮也”,表达的是细微联系之义,《广雅·释诂四》曰:“络,缠也。”即缠绕之义。古人将其引申至人体中,认为“络”是遍布人体内外,沟通联络脏腑百骸的细小网状结构。早至《黄帝内经》中提出了“络脉”的概念,阐述了络脉的生理功能,《灵枢·脉度》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为孙。”为络病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开创了“络病”的临床证治,首创辛温通络和虫药通络之法;清代叶天士是古代络病理论的集大成者,从络病演变规律、治疗原则及用药规律出发,形成了系统的络病理论,提出了“初病在经,久病入络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56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