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瘀毒”理论与线粒体自噬探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病因病机*
心肌细胞,内皮细胞,1“瘀毒”是MIRI的关键,2线粒体自噬与MIRI发生的关系,3线粒体自噬与“瘀毒”理论的相关性,4线粒体自噬及相关通路是中医药治疗MIRI的新策略,5结语
王洁,龙霖梓,曲华,2,谭令,李洪峥,3,杨文文,付长庚,21.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 2.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91;3.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105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威胁着人类健康。快速恢复心肌血流的再灌注疗法是目前减少缺血性损伤和限制梗死面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可引起额外的心肌损伤,占最终心肌损伤面积的一半,从而抵消了血运重建的临床获益[1-2]。再灌注损伤主要有4种表现形式: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顿抑、微血管阻塞、致死性心肌再灌注损伤[3]。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的病理生理机制为:代谢改变、钙超负荷、氧自由基的产生、炎症反应、内皮功能障碍、免疫应答、线粒体功能障碍、心肌细胞凋亡以及自噬和血小板聚集[4-5]。最近研究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线粒体质量控制紊乱已成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键机制[6-7]。多项研究表明调控线粒体自噬,可减轻氧化应激和血管内皮损伤,减少心肌细胞的凋亡,进而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8-11]。
国医大师陈可冀院士提出“瘀毒致变”假说,认为“瘀”“毒”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病因病机[12-14]。从中医理论角度看,线粒体自噬障碍产生的病理产物和临床结局与脏腑功能失调下“瘀毒”的病机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本文探讨线粒体自噬失调与“瘀毒”的关系和病机演变规律,以期从线粒体自噬的视角诠释“瘀毒致变”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为MIRI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瘀毒”是MIRI的关键
1.1 瘀毒理论的提出中医学认为“血瘀”是冠心病的重要证候和核心病机,临床上常采用活血化瘀的药物治疗冠心病,临床疗效有明显提高。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血瘀”较难解释冠心病PCI、冠脉搭桥术后出现心肌损伤的情况,甚至有些患者出现了心律失常、死亡。因此,冠心病的病因病机需要更深刻地探讨。国医大师陈可冀团队根据多年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总结出“瘀毒致变”是冠心病的核心病因病机,认为其是引发心血管急性事件的关键病机[14]。
1.2 瘀是MIRI之渐中医学尚无“缺血再灌注损伤”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归为“胸痹心痛”“真心痛”。中医学认为“瘀”贯穿冠心病发展的始终[12]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72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