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延边医学》 > 2012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2302291
咪唑斯汀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2年6月1日 刘侃 吕雪丹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比较观察联用咪唑斯汀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 :对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两组,A组常规方案联合口服咪唑斯汀缓释片(mizolaitine,商品名:皿治林),B组常规方案(短量皮质激素/抗生素+呋麻液),采用耳闷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估其症状,同期比较治疗前后听力和声导抗图变化情况。结果 : 治疗后至少2周随访,A组病人感觉耳闷症状改善明显,听力和声导抗图均有改善,两组间疗效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 咪唑斯汀有效提高分急性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咪唑斯汀;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Secertory Otitis media , SOM)是耳科的常见病之一,近期变态反应被认为是SOM的一重要因素,我科于2010年9月~2011年6月,观察联用咪唑斯汀缓释片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和安全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A组55例(65耳),男32例,女23例;年龄14~74岁,平均44岁,病程2d~2月。21例伴耳鸣,纯音测听气骨导差约为10~50 dB HL,声阻抗检查结果为“B” 型鼓室图42耳,“C”型鼓室图23耳。B组55例(67耳),男33例,女32例;年龄16~73岁,平均41岁,病程3d~2月。17例伴低调耳鸣,纯音测听气骨导差约为5~50 dB HL,声阻抗检查结果为“B”型鼓室图41耳,“C”型鼓室图26耳。临床表现为:耳内闷塞感,听力下降,排除有出血倾向和长期使用皮质激素的患者。

    1.2 诊断标准 (1)耳闷胀满伴同侧头痛、听力减退、耳鸣。(2)耳镜检查见鼓室积液,鼓膜呈奶黄色、内线,积液多时膨出,鼓膜穿刺抽出黄色粘性液体。(3)声导抗多为B、C型鼓室压图。(4)纯音测听提示传导性聋,平均听力损失20-30dB。.

    1.3 方法:

    两组患者对临床诊断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两组,A组常规方案,口服短量皮质激素/抗生素不超过7天,1%呋麻液滴鼻,自行鼓膜按摩,咽鼓管通气,联合口服咪唑斯汀(每日一次一片/1-2周)(西安杨森,皿治林),B组常规方案短量皮质激素/抗生素不超过7天,1%呋麻液滴鼻,自行鼓膜按摩,咽鼓管通气。

    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估其症状,VAS 采用10cm长的直线, 两端分别表示“无耳闷”(0) 和“想象中剧烈耳闷”(10) 。被测者根据其感受程度, 在直线上相应作记号, 从“无耳闷”端至记号之间的距离即为评分分数(见图1) 。VRS 是将耳闷简单地用“无耳闷”0 分、“轻微耳闷”1分、“中度耳闷”2 分、“重度耳闷”3 分和“极重不可忍受的耳闷) ”4分表示。

    在符合国家隔音标准的测听室内用纯音测听仪以及中耳分析仪测试出患者抽液前的纯音听力和鼓室图及声反射阈值。治疗两周后再次进行听力及声阻抗检查。纯音测听0.5、1、2kHz三组频率平均气骨导差,缩小15dB以上且鼓室导抗图由“B”、“C”型变为A型为有效,统计方法用卡方检验。

    结果

    分别观察治疗后2、4、8、12 和14 天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A组治疗后2、4、8、12和14天 VAS评分均显著低于B组(P<0.05)。见下表

    两组病例均为随机抽样,部分病史中有不同程度的上呼吸道感染,伴耳闷或耳鸣及听力下降,年龄、性别及鼓室积液的性质或量无统计学差异。经2周治疗后复查纯音测听及声导抗,A组49例有效(92%),B组50例有效(77%),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听力及鼓室导抗图变化情况见表2和表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没有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主要由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因素和免疫变态反应因素所致,其中免疫变态反应因素是重要的因素。[1]

    研究表明免疫因素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病过程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分泌性中耳炎是变态反应的一个结果。各种细胞因子在SOM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中耳局部和血液中均表达增加,且相互之间表达水平密切相关各种因子相互作用引起炎症细胞的游动和激活,粘膜酶活性激活,从而导致中耳渗出,粘膜病变,骨质破坏、纤维化甚至听力障碍。[2][3]

    咽鼓管与呼吸道上皮相连,吸入变应原后可能引起变态反应,变应性鼻炎黏膜肿胀使咽鼓管功能受损。[4] Hardy等对挪威鼠的研究表明,变态反应迟发阶段损害咽鼓管的通气和清除功能,导致咽鼓管功能失调和引起中耳渗出液。故变态反应的治疗包括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治疗等。[5]

    咪唑斯汀是一种新的H 1 受体拮抗剂。新型的抗过敏药咪唑斯汀具有抑制5-脂氧合酶作用,它有既抗组胺又抗白三烯类化合物的双重作用,从而抑制组胺诱导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水肿及气管痉挛,本品除具有组胺/5-LO双重抑制功能外,可能还具有抗炎的作用,可抑制嗜碱粒细胞表面CD63的表达和AA诱导的水肿。[6]

    本观察结果提示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联合用咪唑斯汀,在早期可以明确的改善耳闷的症状,可以有效地提高听力和使异常鼓室导抗图变为较正常鼓室导抗图,但是对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长期疗效还需要进一步观察。由于儿童的药物安全性没有很好的解决,本组实验只是选择了14岁以上的病例。本观察还是没有脱离口服激素应用治疗,故对于咪唑斯汀的抗炎作用优势没有明确体现。

    参考文献

    [1] 黄选兆,汪吉宝,孔维佳. 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二版. 2007 :874

    [2]Sminova MG Birehall JP. The immunoregulatory and allergy-associated cytokines in the setiology of the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2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