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琥乙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20例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 对小剂量琥乙红霉素在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效果以及对药物的耐受情况等进行探究。方法 将本次研究中的所有喂养不耐受新生儿有38例(自脐带结扎到出生后满28d)随机的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的新生儿有20例给予的是常规治疗基础上的小剂量琥乙红霉素的治疗,而对照组(18例)给予的是常规的治疗方法,观察、记录、比较两组新生儿的平均喂养时间和每日的体重增长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新生儿的平均全胃肠道喂养时间为(7.6±4.2)d,对照组的患者的平均全肠道喂养时间为(14.9±6.1)d,两组之间的差异及其明显(p<0.01),而在每日体重的增长方面,观察组新生儿平均每日的体重增长为(22.4±2.9)g,对照组新生儿平均每日体重增长为(16.7±4.1)g,两者之间的差异同样极其显著(P<0.01)。结论 利用小剂量的琥乙红霉素来对新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问题进行治疗,其治疗效果可靠、安全,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的。
【关键词】琥乙红霉;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治疗效果
新生儿因为其胃肠功能还没有发育成熟,十分容易发生和出现喂养不耐受的问题,这就会直接造成新生儿的营养不良进而导致新生儿身体的发育和体重增长的缓慢,而严重的甚至会危机到新生儿的生命安全。一般在临床上,新生儿出现喂养不耐受问题的最主要症状常见和临床表现是:喂哺的困难、呕吐以及腹胀等。这些到严重的影响到了患儿的生长发育,而目前在临床上采用完全静脉营养的方法来处理此类病症的费用比较高,而且十分容易导致患儿的肠黏膜出现萎缩同时造成乳糖酶匮乏等问题[1]。因此为了尽早的改善新生儿的胃肠功能同时保证新生儿的安全,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小剂量的琥乙红霉素来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病症进行治疗,经过相关的治疗我们发现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比较有效的改善新生儿的胃肠功能,其治疗效果也比较显著,现就将具体的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到2011年3月我院共确诊、收治喂养不耐受的新生儿38例,其中有21例的女性新生儿,其余的17为男性新生儿。其中在这38例的患者中,实施了剖宫产进行分娩的新生儿有20例,而阴式分娩出生的有18例。这38例的婴儿在排除了先天性的消化道畸形的干扰以外,将这些婴儿随机的分为观察组20例以及对照组18例。其中观察组的新生儿给予的是常规治疗基础上的小剂量琥乙红霉素的治疗,而对照组的18例婴儿给予的是常规的治疗方法,两组的患儿其出生体重、胎龄、分娩方式以及性别等方面,不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p< 0.05)。
1.2 治疗方法
所有的患儿均放到婴儿暖箱或者是开放的暖床进行保暖,也均接受了呼吸支持以及抗感染方面的处理[2];对照组的患儿给予的常规治疗方法包括禁食、胃肠部位的减压处理以及必要时的洗胃等。而对照组患儿,在接受对照组的有关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儿以小剂量的琥乙红霉素其剂量按每千克5 mg/d加入到5%的葡萄糖溶液中稀释成为浓度为0.1%的注射液,对患儿实施静脉滴注,以3 d为1个治疗的疗程。
1.3 诊断的标准
患儿不断的呕吐,其次数在每天3次以上;奶量持续三天以上的减少同时患儿伴有腹胀、患儿胃内出现咖啡样的物质其大便的潜血呈现阳性;第2周末的喂入量小于每天每千克8ml的标准[3]-[5]。
1.4 治疗效果的评定标准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主要以患儿消化功能的恢复,对患儿开始实施全胃肠道喂养所用的时间以及治疗后患儿每日的体重增长情况来对治疗的效果进行评定[6]。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的是SPSS 19.0的软件包进行相关的数据统计、分析,观察组、对照组两组的患者的计量资料采用的t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的是?2检验,P<0.05代表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在接受相关的治疗后,其治疗的效果依照评定标准进行评定后,其具体情况可见下表1:
注: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P<0.01)
观察组的患儿在开始实施全胃肠道喂养的平均时间为(7.6±4.2)d,而对照组患儿的开始全胃肠道的平均时间为(14.9±6.1)d,可以比较明显的看出观察组的患儿实施全胃肠道喂养的平均时间要远远的低于对照组所用的平均时间,其差异极其显著 (P<0.01)。而在每日体重的增长方面,观察组新生儿平均每日的体重增长为(22.4±2.9)g,对照组新生儿平均每日体重增长为(16.7±4.1)g,其差异同样极其显著(P<0.01).而两组的患儿在相关的治疗以后其肝功能检查显示均属于正常。
3.讨论
新生儿因为其胃肠功能尚没有发育完全,所以比较容易发生喂养不耐受等病症。而喂养不耐受的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吸吮的困难,患儿在进食后会出现腹胀、呕吐等问题而其排便也往往会出现一些困难,这类病症在临床通常情况下还会合并一些应激性的溃疡或者是坏死性的小肠结肠炎,这样就会使得患儿在经肠道进行喂养的时候会出现明显的延迟,进而影响患儿的生长和发育[7]-[9]。
最近几年以来,大量的临床实践个研究发现琥乙红霉素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胃动素受体刺激,具有很好的胃动力 的推动作用。药物成分中含有的红霉素因子或者红霉素糖苷可以作为一种比较有效的胃动素受促进剂,具有很强的胃动力促进作用。而药物成分中的胃动素和红霉素成分还均可以通过其当中的有效因子作用于患儿的受体跨膜束。还可以通过与胃黏膜上存在的胃动素受体进行有机的结合进而促进患儿的胃肠蠕动,增强患儿食管下段的括约肌压力来提高食管的蠕动能力、刺激胃窦的收缩和扩张,使患儿胃中的食物可以有规律的从胃底向幽门的方向蠕动,然后再排入到患儿的十二指肠部为,从而有效的抑制呕吐和反流 。而在患儿处于空腹状态的时候,还会对胃肠道平滑肌的收缩起到辅助作用,其中的一部分药物的陈分可以比较容易的通过直接刺激患儿的胃部使得内源性的胃动素可以有效的释放,还有一部分可以通过其胆碱能的作用与5-羟色胺受体相互影响[10]。综上所述,通过本次研究中的临床观察和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利用小剂量琥乙红霉素来治疗新生儿的喂养不耐受病症,其治疗效果较好,患儿的平均全胃肠道喂养时间得到了明显的缩短,患儿每日平均的体重增长也比较显著,同时鉴于其临床使用的安全等特点,故建议其应该在临床上继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秀玲,黄思容.新生儿抚触对喂养不耐受患儿的疗效观察[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04):56-57.
[2]葛方英.不同治疗方式在新生儿喂养不耐受中的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1,(11):1629-1630.
[3]杨晓光,谢小强,雷日华,王小丽.多潘立酮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观察[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9,(03):141-142.
[4]王玮,任铜珍.红霉素治疗喂养不耐受新生儿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8,(03):289-290.
[5]陈健平,刘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46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