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瘀”论治原发性痛经
摘要:赵荣胜教授认为,原发性痛经原因复杂,尤以“瘀”多见。其中寒凝血瘀、气滞血瘀占多数。赵师认为痛经既以“不通则痛”为病机,其治疗当以活血化瘀止痛为主,寒凝血瘀者以温经祛寒、气滞血瘀者以疏肝行气辅以情志疏导。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气滞血瘀;活血化瘀;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为主症的常见病。本病可涉及现代医学的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指经妇科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多发于月经初潮后2~3年的青春期少女或未生育的年轻妇女。据调查我国妇女中痛经的发生率为33.1 %,其中原发性痛经占53.2 %[1]。原发性痛经属中医“经行腹痛”“痛经” 范畴。痛经的病因有寒热虚实之别,源于情志之变或感受寒凉为多见。赵荣胜教授为皖江妇科名家,全国第三批、第五批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名老中医,认为“妇科病从瘀”论治。我有幸师承赵荣胜老师,赵师从“瘀”论治妇科病有独到见解,现将赵师从“瘀”论治原发性痛经小结如下。
, 百拇医药
1 病因病机
赵荣胜教授认为,原发性痛经原因复杂,尤以“瘀”多见。其中寒凝血瘀、气滞血瘀占多数。本病发病人群多为年轻女性,其中多数为在校学生。有因贪食冷饮过多,经期冒雨涉水受凉等导致寒邪直中,寒客冲任,与血相搏,以致子宫、冲任气血失畅。经期、经前气血下注冲任,子宫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傅青主女科》曰:“夫寒湿乃邪也,妇人有冲任之脉居于下焦。冲为血海,任主胎胞,为血室,均喜正气相通,最恶邪气相犯。经水由二经而外出,而寒湿满二经而内乱,两相争而作疼痛。”有因学习、生活、工作等压力大、情绪抑郁或恚怒伤肝,气郁不舒。血行失畅,瘀阻子宫、冲任。经前、经期气血下注冲任,或复为情志所伤,壅滞更甚,“不通则痛”,发为痛经。赵师认为痛经既以“不通则痛”为病机,其治疗当以活血化瘀止痛为主,寒凝血瘀者以温经祛寒、气滞血瘀者以疏肝行气辅以情志疏导。
2 分型治疗
2.1 气滞血瘀 针对气滞血瘀型痛经,赵师认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随气以周行全身,气滞则血瘀,反之血瘀也可气滞。常用的方剂有赵氏通经散(经验方)、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等。病案举例:陈某,女,17岁,2014年7月14日初诊。近2年经行腹胀痛,月经6~7/20~40,经量时多时少,色红,有血块。经前一天开始小腹坠胀疼痛,上学困难,经期2~3天快下痛减,伴有情绪烦躁。末次月经7月13日,值月经第2天,小腹坠痛难忍。平时白带不多,舌紫黯,脉弦。属气滞血瘀型痛经,治宜理气行滞,化瘀止痛。方用赵氏通径散(经验方),用药同时嘱咐家长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环境,保持心情愉悦。服药5剂后经期腹痛明显减轻,经量正常,用卫生巾10片。后按上方随证加减,调治3个月经周期,痛经未发作,月经也基本恢复正常。赵氏通经散组成:丹皮10克,丹参15克,桃仁15克,红花10克,当归15克,赤芍15克,生地10克,川穹9克,土鳖虫10克,肉桂10克,益母草15克,枳壳12克,川牛膝12克。主治:血瘀所致痛经、月经后期,量少、闭经及少腹疼痛者。方解:瘀血阻于脉道,血不得下,血海不能漫溢易致闭经等症,方中丹参、丹皮、桃仁、红花、赤芍、土鳖虫、益母草活血化瘀,使血行通畅,四物汤养血调经;肉桂温经止痛;枳壳、川穹行气活血;牛膝导瘀血下行,少腹胀满者,加柴胡、青皮、郁金等;神疲、短气之气虚者黄芪、党参;形塞肢冷之阳虚者加吴茱萸、附片。
, 百拇医药
2.2 寒凝血瘀 赵师认为寒为阴邪,其性收引,能抑阳而凝血,使脉道收引,血液通行不畅,以致胞脉阻塞痛经、闭经、不孕、带下等病。赵老治疗常用暖宫逐瘀丸(经验方)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病案举例:华某,女,20岁,2013年5月10日初诊。经行腹冷痛5年,15岁月经初潮,月经6~7/30~40天,经量偏少,色黯红,有血块;经期开始冷痛,伴有畏寒肢冷,得热痛减。末次月经5月8日,今日小腹扔冷痛。平时带下正常。舌苔白质黯,脉沉紧。证寒凝血瘀型,治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方用暖宫逐瘀丸(经验方)。每次4.5克,每日3次。共服药3个月,从第二个月经周期开始痛经逐渐减轻,畏寒肢冷等症状好转,予以继续服用2月痛经至今未再发作。暖宫逐瘀丸是赵荣胜主任多年临床实践总结的经验方(由安庆市中医院药剂科提供,制成水泛丸),方由王清任《医林改错》少腹逐瘀汤化裁而来。药物组成:当归15克,赤芍15克,川芎9克,炮姜5克,肉桂10克,小茴香8克,玄胡10克,五灵脂10克,制乳香5克,桃仁15克,鹿角霜10克,橘核10克。功用: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祛瘀通络。主治:寒凝血瘀所致痛经、月经量少及不孕症等证。方解:方中炮姜、肉桂、小茴香、鹿角霜温经散寒,通达下焦;当归、川芎活血,养血调经;五灵脂、制乳香、桃仁、玄胡、橘核活血祛瘀,散结止痛,全方共奏温通止痛之功。
, http://www.100md.com
按:赵师认为:活血化瘀法是祖国医学的一种独特疗法,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血瘀及其病症、治疗方法的论述,如《素问·调经论》说:“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血不通”,指出寒凝能导致血凝。清代王清任对瘀血证的辨证治疗突出强调活血与补气、行气的关系,他所创立的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隔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及补阳还五汤等方剂至今临床运用仍不衰。清末唐容川《血证论》主张“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的观点,使祖国医学中这一治疗经验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提高。故治疗痛经活血化瘀为首当其冲。瘀血是病理产物,凡此临证时,活血化瘀用药一般常用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王不留行、牛夕、当归等;对于如癥瘕、包块、肿痛等某些疑难重症者,则选用三棱、莪术、土别虫、水蛭等破瘀散结之品,因为这类药性峻猛,易耗气动血伤阴,故主张少用,用量小;对血不循常道,溢于脉外的出血,常用茜草、蒲黄、三七等,既能化瘀又能止血。
参考文献:
[1]全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协作组.中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的调查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8,15(4):219., 百拇医药(汪江云 赵荣胜)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气滞血瘀;活血化瘀;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为主症的常见病。本病可涉及现代医学的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指经妇科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多发于月经初潮后2~3年的青春期少女或未生育的年轻妇女。据调查我国妇女中痛经的发生率为33.1 %,其中原发性痛经占53.2 %[1]。原发性痛经属中医“经行腹痛”“痛经” 范畴。痛经的病因有寒热虚实之别,源于情志之变或感受寒凉为多见。赵荣胜教授为皖江妇科名家,全国第三批、第五批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名老中医,认为“妇科病从瘀”论治。我有幸师承赵荣胜老师,赵师从“瘀”论治妇科病有独到见解,现将赵师从“瘀”论治原发性痛经小结如下。
, 百拇医药
1 病因病机
赵荣胜教授认为,原发性痛经原因复杂,尤以“瘀”多见。其中寒凝血瘀、气滞血瘀占多数。本病发病人群多为年轻女性,其中多数为在校学生。有因贪食冷饮过多,经期冒雨涉水受凉等导致寒邪直中,寒客冲任,与血相搏,以致子宫、冲任气血失畅。经期、经前气血下注冲任,子宫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傅青主女科》曰:“夫寒湿乃邪也,妇人有冲任之脉居于下焦。冲为血海,任主胎胞,为血室,均喜正气相通,最恶邪气相犯。经水由二经而外出,而寒湿满二经而内乱,两相争而作疼痛。”有因学习、生活、工作等压力大、情绪抑郁或恚怒伤肝,气郁不舒。血行失畅,瘀阻子宫、冲任。经前、经期气血下注冲任,或复为情志所伤,壅滞更甚,“不通则痛”,发为痛经。赵师认为痛经既以“不通则痛”为病机,其治疗当以活血化瘀止痛为主,寒凝血瘀者以温经祛寒、气滞血瘀者以疏肝行气辅以情志疏导。
2 分型治疗
2.1 气滞血瘀 针对气滞血瘀型痛经,赵师认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随气以周行全身,气滞则血瘀,反之血瘀也可气滞。常用的方剂有赵氏通经散(经验方)、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等。病案举例:陈某,女,17岁,2014年7月14日初诊。近2年经行腹胀痛,月经6~7/20~40,经量时多时少,色红,有血块。经前一天开始小腹坠胀疼痛,上学困难,经期2~3天快下痛减,伴有情绪烦躁。末次月经7月13日,值月经第2天,小腹坠痛难忍。平时白带不多,舌紫黯,脉弦。属气滞血瘀型痛经,治宜理气行滞,化瘀止痛。方用赵氏通径散(经验方),用药同时嘱咐家长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环境,保持心情愉悦。服药5剂后经期腹痛明显减轻,经量正常,用卫生巾10片。后按上方随证加减,调治3个月经周期,痛经未发作,月经也基本恢复正常。赵氏通经散组成:丹皮10克,丹参15克,桃仁15克,红花10克,当归15克,赤芍15克,生地10克,川穹9克,土鳖虫10克,肉桂10克,益母草15克,枳壳12克,川牛膝12克。主治:血瘀所致痛经、月经后期,量少、闭经及少腹疼痛者。方解:瘀血阻于脉道,血不得下,血海不能漫溢易致闭经等症,方中丹参、丹皮、桃仁、红花、赤芍、土鳖虫、益母草活血化瘀,使血行通畅,四物汤养血调经;肉桂温经止痛;枳壳、川穹行气活血;牛膝导瘀血下行,少腹胀满者,加柴胡、青皮、郁金等;神疲、短气之气虚者黄芪、党参;形塞肢冷之阳虚者加吴茱萸、附片。
, 百拇医药
2.2 寒凝血瘀 赵师认为寒为阴邪,其性收引,能抑阳而凝血,使脉道收引,血液通行不畅,以致胞脉阻塞痛经、闭经、不孕、带下等病。赵老治疗常用暖宫逐瘀丸(经验方)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病案举例:华某,女,20岁,2013年5月10日初诊。经行腹冷痛5年,15岁月经初潮,月经6~7/30~40天,经量偏少,色黯红,有血块;经期开始冷痛,伴有畏寒肢冷,得热痛减。末次月经5月8日,今日小腹扔冷痛。平时带下正常。舌苔白质黯,脉沉紧。证寒凝血瘀型,治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方用暖宫逐瘀丸(经验方)。每次4.5克,每日3次。共服药3个月,从第二个月经周期开始痛经逐渐减轻,畏寒肢冷等症状好转,予以继续服用2月痛经至今未再发作。暖宫逐瘀丸是赵荣胜主任多年临床实践总结的经验方(由安庆市中医院药剂科提供,制成水泛丸),方由王清任《医林改错》少腹逐瘀汤化裁而来。药物组成:当归15克,赤芍15克,川芎9克,炮姜5克,肉桂10克,小茴香8克,玄胡10克,五灵脂10克,制乳香5克,桃仁15克,鹿角霜10克,橘核10克。功用: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祛瘀通络。主治:寒凝血瘀所致痛经、月经量少及不孕症等证。方解:方中炮姜、肉桂、小茴香、鹿角霜温经散寒,通达下焦;当归、川芎活血,养血调经;五灵脂、制乳香、桃仁、玄胡、橘核活血祛瘀,散结止痛,全方共奏温通止痛之功。
, http://www.100md.com
按:赵师认为:活血化瘀法是祖国医学的一种独特疗法,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血瘀及其病症、治疗方法的论述,如《素问·调经论》说:“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血不通”,指出寒凝能导致血凝。清代王清任对瘀血证的辨证治疗突出强调活血与补气、行气的关系,他所创立的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隔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及补阳还五汤等方剂至今临床运用仍不衰。清末唐容川《血证论》主张“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的观点,使祖国医学中这一治疗经验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提高。故治疗痛经活血化瘀为首当其冲。瘀血是病理产物,凡此临证时,活血化瘀用药一般常用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王不留行、牛夕、当归等;对于如癥瘕、包块、肿痛等某些疑难重症者,则选用三棱、莪术、土别虫、水蛭等破瘀散结之品,因为这类药性峻猛,易耗气动血伤阴,故主张少用,用量小;对血不循常道,溢于脉外的出血,常用茜草、蒲黄、三七等,既能化瘀又能止血。
参考文献:
[1]全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协作组.中国妇女月经生理常数的调查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8,15(4):219., 百拇医药(汪江云 赵荣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