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口服普罗布考联合阿司匹林用药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普罗布考联合阿司匹林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将我所收治的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4例按入院时间顺序分A、B两组,A组32例采用普罗布考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B组32例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用药,观察期均为3个月,观察比较两组血液生化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TC、TG、LDL、H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C、TG、LDL均明显降低,HDL略有上升但不明显,A组较B组各指标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罗布考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的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关键词: 普罗布考;阿托伐他汀;阿斯匹林;动脉粥样硬化
心脑血管疾病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1]。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一种慢性、渐进的过程,其发病是脂质、血栓沉积,炎症,损伤反应,氧化应激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造成动脉血管壁增厚,失去弹性,管腔变细[2]。因此,对动脉硬化的预防和治疗以具有抗血小板聚集,调酯,抗氧化作用的药物为主。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并且可以起到抗炎的作用,有效防止血栓形成,减慢动脉硬化进程,稳定斑块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3]。我所自2006年开始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来治疗和预防动脉硬化,但近年来有部分患者在服用他汀类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2014年开始我们对部分患者改为口服普罗布考和阿斯匹林联合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所收治的动脉硬化患者共64例,其中2014年上半年收治的32例改用普罗布考联合阿司匹林治疗(A组),另32例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用药(B组)。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4],结合临床症状经颅脑CT和MRI明确诊断为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经过灌注CT明确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并经过颈动脉彩超证实。A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53-78岁,平均年龄(65.4±3.6)岁;B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51-79岁,平均年龄(65.1±3.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A组32例服用普罗布考片0.5 g/次,2次/d,早、晚餐时服用;阿司匹林片100 mg/次,1次/d口服。B组32例服用阿托伐他汀10 mg/次,1次/d,晚餐时服用;阿司匹林片100 mg/次,两组患者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
1.3 检测指标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行血液生化检查: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酯蛋白胆固醇(LDL),高密度酯蛋白胆固醇(HDL)及肝肾功能、血常规,3个月后除复查各项血液指标外,另行颈动脉彩超检查。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 组内治疗前后指标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TC、TG、LDL、HDL变化
A组患者TC、TG、LDL水平均明显降低,HDL上升不明显,基本达到正常值范围。B组患者TC、TG、LDL略有下降,HDL略有上升。A组较B组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均P<0.05)。两组患者经超声检查斑块稳定,疗效基本满意。
2.2 不良反应
A组仅出现1例转氨酶一过性升高占0.5%,数日后恢复正常。均未见肌痛、血清磷酸肌酸激酶明显提高、过敏等现象。B组出现2例转氨酶升高占0.8%,2例轻微肌肉酸痛占0.8%。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梗死也称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高的致病率,死亡率高,它是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的患者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出现障碍,进一步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表现为无力、半身瘫痪、言语困难、肢体麻木等对应神经功能缺失。其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稳定血管内斑块是阻断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的关键所在[5]。
据报道[6],普罗布考主要作用为降胆固醇药,短期(<3mo)用药减TC10%~20%,降低LDL10%~20%,降低HDL约30%。长期(>3a)用药可减低TC20%~25%[2]。有报道[7] 称普罗布考对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DL)或TG影响不大,但也有降低TG的报道。另外,普罗布考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强抗氧化制剂,可以有效发挥抑制LDL氧化的作用,清除氧自由基,减少脂质,减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研究证实,普罗布考能减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使细胞外基质增加,减少巨噬细胞数量,发挥有效抗炎作用,使斑块的稳定性增加[8]。A组32例服用普罗布考的患者中TG均有下降。虽然普罗布考降低了HDL,但在降低的同时,使HDL亚型的结构以及功能发生变化,加速胆固醇转运系统的逆转运,促进从外周组织包括病变的动脉壁转运胆固醇至肝脏,加速胆固醇的清除。另有实验证实,高胆固醇血症病人的胆固醇酯转移蛋白血浆浓度增加64%。B组使用了近年来普遍使用的阿托伐他汀,目前,他汀类药物被认为是最有效稳定易损斑块的措施。阿托伐他汀除有效调解血脂作用外,还有抑制血小板功能、抑制血管炎性反应、抗氧化、调解免疫、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和缩小斑块,从而降低了卒中的发生率。阿司匹林具有较好的血脑屏障通透性,可以起到预防脑梗死、心肌梗死和血管栓塞性疾病发生的作用,能抑制血小板功能,阻止血小板粘附、活化和聚集,阻止血栓形成,从而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死率。本观察证实,普罗布考能有效抑制脑卒中发作的诱因,并能较好调解血脂指标,对斑块也能起到稳定作用,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阿托伐他汀,副作用小,可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马璟曦,蔡敏.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3,42(16):1835-1836,1840.
[2]巫颖,李绍发.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J].临床荟萃,2011,26(15):1293-1296.
[3]蒋美媛,庞明,黄东挺,等.普罗布考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观察[J].广西医学,2012,34(10):1325-1328.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1):3-22.
[5]春潮, 李光来, 臧大维.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卒中患者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6):677-678.
[6]刘 岗,张少玲,刘品明,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和原发性高血压内皮损伤的标志物及早期靶器官损害的比较[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8 ) :640-644.
[7]王传玲 高文良普罗布考联合普伐他汀、阿司匹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1,28(4):400-401.
[8]刘朋.普罗布考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J].天津药学,2009,21(3):74-76. (崔清杰 李姣彦)
关键词: 普罗布考;阿托伐他汀;阿斯匹林;动脉粥样硬化
心脑血管疾病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1]。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一种慢性、渐进的过程,其发病是脂质、血栓沉积,炎症,损伤反应,氧化应激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造成动脉血管壁增厚,失去弹性,管腔变细[2]。因此,对动脉硬化的预防和治疗以具有抗血小板聚集,调酯,抗氧化作用的药物为主。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并且可以起到抗炎的作用,有效防止血栓形成,减慢动脉硬化进程,稳定斑块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3]。我所自2006年开始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来治疗和预防动脉硬化,但近年来有部分患者在服用他汀类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2014年开始我们对部分患者改为口服普罗布考和阿斯匹林联合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所收治的动脉硬化患者共64例,其中2014年上半年收治的32例改用普罗布考联合阿司匹林治疗(A组),另32例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用药(B组)。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4],结合临床症状经颅脑CT和MRI明确诊断为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经过灌注CT明确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并经过颈动脉彩超证实。A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53-78岁,平均年龄(65.4±3.6)岁;B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51-79岁,平均年龄(65.1±3.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A组32例服用普罗布考片0.5 g/次,2次/d,早、晚餐时服用;阿司匹林片100 mg/次,1次/d口服。B组32例服用阿托伐他汀10 mg/次,1次/d,晚餐时服用;阿司匹林片100 mg/次,两组患者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
1.3 检测指标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行血液生化检查: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酯蛋白胆固醇(LDL),高密度酯蛋白胆固醇(HDL)及肝肾功能、血常规,3个月后除复查各项血液指标外,另行颈动脉彩超检查。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 组内治疗前后指标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TC、TG、LDL、HDL变化
A组患者TC、TG、LDL水平均明显降低,HDL上升不明显,基本达到正常值范围。B组患者TC、TG、LDL略有下降,HDL略有上升。A组较B组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均P<0.05)。两组患者经超声检查斑块稳定,疗效基本满意。
2.2 不良反应
A组仅出现1例转氨酶一过性升高占0.5%,数日后恢复正常。均未见肌痛、血清磷酸肌酸激酶明显提高、过敏等现象。B组出现2例转氨酶升高占0.8%,2例轻微肌肉酸痛占0.8%。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梗死也称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高的致病率,死亡率高,它是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的患者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出现障碍,进一步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表现为无力、半身瘫痪、言语困难、肢体麻木等对应神经功能缺失。其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稳定血管内斑块是阻断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的关键所在[5]。
据报道[6],普罗布考主要作用为降胆固醇药,短期(<3mo)用药减TC10%~20%,降低LDL10%~20%,降低HDL约30%。长期(>3a)用药可减低TC20%~25%[2]。有报道[7] 称普罗布考对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DL)或TG影响不大,但也有降低TG的报道。另外,普罗布考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强抗氧化制剂,可以有效发挥抑制LDL氧化的作用,清除氧自由基,减少脂质,减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研究证实,普罗布考能减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使细胞外基质增加,减少巨噬细胞数量,发挥有效抗炎作用,使斑块的稳定性增加[8]。A组32例服用普罗布考的患者中TG均有下降。虽然普罗布考降低了HDL,但在降低的同时,使HDL亚型的结构以及功能发生变化,加速胆固醇转运系统的逆转运,促进从外周组织包括病变的动脉壁转运胆固醇至肝脏,加速胆固醇的清除。另有实验证实,高胆固醇血症病人的胆固醇酯转移蛋白血浆浓度增加64%。B组使用了近年来普遍使用的阿托伐他汀,目前,他汀类药物被认为是最有效稳定易损斑块的措施。阿托伐他汀除有效调解血脂作用外,还有抑制血小板功能、抑制血管炎性反应、抗氧化、调解免疫、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和缩小斑块,从而降低了卒中的发生率。阿司匹林具有较好的血脑屏障通透性,可以起到预防脑梗死、心肌梗死和血管栓塞性疾病发生的作用,能抑制血小板功能,阻止血小板粘附、活化和聚集,阻止血栓形成,从而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死率。本观察证实,普罗布考能有效抑制脑卒中发作的诱因,并能较好调解血脂指标,对斑块也能起到稳定作用,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阿托伐他汀,副作用小,可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马璟曦,蔡敏.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3,42(16):1835-1836,1840.
[2]巫颖,李绍发.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J].临床荟萃,2011,26(15):1293-1296.
[3]蒋美媛,庞明,黄东挺,等.普罗布考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观察[J].广西医学,2012,34(10):1325-1328.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1):3-22.
[5]春潮, 李光来, 臧大维.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卒中患者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6):677-678.
[6]刘 岗,张少玲,刘品明,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和原发性高血压内皮损伤的标志物及早期靶器官损害的比较[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8 ) :640-644.
[7]王传玲 高文良普罗布考联合普伐他汀、阿司匹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1,28(4):400-401.
[8]刘朋.普罗布考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J].天津药学,2009,21(3):74-76. (崔清杰 李姣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