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21例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542.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814-8824(2008)-4-0046-01
摘要: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转归。方法 回顾本院1996~2007年确诊的21例IE的临床资料。结果 ①3例人工瓣膜心内膜炎(PVE),18例为自然瓣膜心内膜炎(NVE);15例NVE病人存在各种基础心脏病,其中先天性心血管畸形6例最常见,其次为风湿性心脏病4例。②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100%)、贫血(12例,57.1%)和栓塞(7例,33.3%)。③8例病例细菌培养阳性,5例致病菌为链球菌。④10例47.6%经单纯抗感染痊愈,2例经抗感染联合外科手术痊愈,死亡例,6例自动退院。结论 IE最常见的基础心脏病是先天性血管畸形和风湿性心脏病。不明原因长期发热和并贫血、栓塞的患者应想到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可能,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IE诊断。
关键词 感染性 心内膜炎
, http://www.100md.com
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心脏内膜表面的微生物感染,伴赘生物的形成。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心血管介入治疗的开展,抗生素的广泛应用,IE的临床特点有了很大的变化,本研究分析了21例IE患者的临床资料,为其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6年1月~2007年5月在我院确诊的IE住院患者21例,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龄16~75(40.1±16.5)岁。本组病例均符合感染性心内膜炎Duke诊断标准[1]。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及电话随访的方式研究IE的临床特点包括一般资料、心脏基础病、临床表现、致病菌、治疗及其转归等。
2 结果
2.1 心脏基础病变 21例IE中3例(14.3)为人工瓣膜心内膜炎(PVE),18例(85.7)为自然瓣膜心内膜炎(NVE)。18例NVE中,3例(16.7%)发生于正常心脏,15例(83.3%)患有各种心脏基础疾病:先天性心血管畸形6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特发性二尖瓣脱垂2例、老年性瓣膜退行性变2例、三尖瓣脱垂1例。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为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二叶瓣畸形、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
, 百拇医药
2.2 临床表现 本组平均病程3.36±1.92个月,全部病人在病程中均有发热,以间歇发热居多,最高体温可达40.8℃,12例病人以不明原因长期反复发热为主要症状。其他常见临床表现有贫血、栓塞现象(脑栓塞等)、镜下血尿、腹泻、右上腹疼痛。
2.3 致病菌 血培养阳性8例(38.1%),链球菌为最常见的致病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真菌。
2.4 瓣膜受损情况 21例患者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均证实至少有一个瓣膜出现中—重度反流,其中15例瓣膜上有赘生物,最常累及的瓣膜是主动脉瓣15例,二尖瓣9例,三尖瓣1例,其中8例患者累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瓣膜。
2.5 治疗及转归 21例患者均出现心力衰竭,10例患者经单纯抗感染治疗后痊愈,平均治疗7.40周;3例患者转上级医院接受手术治疗,2例痊愈,死亡1例;另8例院内死亡2例,6例自动退院。
, 百拇医药
3 讨论
约3/4的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有基础心脏病[1]。本研究中15例有基础心脏病,先天性心血管畸形6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与文献报道比较,北京地区1948~1964年81.9%IE发生与风心病的病人[2],而我们的研究中,风心病在IE病人中仅占26。6%,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增加。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有以下两点:(1)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生活环境的改善,风湿热及风心病的发病率下降;(2)超声心动图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目前已成为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和心脏瓣膜病的重要手段,揭露了赘生物的检出率。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微生物的变化,心脏介入治疗的开展,IE临床表现多样,但发热是IE最常见的症状,贫血和栓塞亦十分常见,IE患者的3/4有基础心脏病,但有相当部分病人在确诊IE的主要标准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心内有赘生物和血培养阳性。因此对不明原因发热来就诊的病人,若临床为发现明显感染灶,不管既往有无心脏病病史都应该进行超声心动图和血培养以除外IE的可能,尤其病人合并贫血、栓塞以及心脏杂音改变的青壮年患者,应提高警惕以便早期断、早期治疗。周围体征近已不多见,本研究未见周围体征。
, 百拇医药
21例IE中经单纯抗感染痊愈10例,抗感染联合外科手术治愈2例,死亡3例,6例退院。顽固性心力衰竭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是IE手术治疗的主要适应症[3]。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谢毅等.感染性心内膜炎.内科学.第6版.2004:325-331.
[2] 张抒扬,严晓伟,金兰.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变迁.中华内科杂志,1994,33:317-319.
[3] Mills SA.Surgical progress:surgical management of inendocarditis.Ann Surg,1982,195:367-383, http://www.100md.com(龙伦琼)
摘要: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转归。方法 回顾本院1996~2007年确诊的21例IE的临床资料。结果 ①3例人工瓣膜心内膜炎(PVE),18例为自然瓣膜心内膜炎(NVE);15例NVE病人存在各种基础心脏病,其中先天性心血管畸形6例最常见,其次为风湿性心脏病4例。②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100%)、贫血(12例,57.1%)和栓塞(7例,33.3%)。③8例病例细菌培养阳性,5例致病菌为链球菌。④10例47.6%经单纯抗感染痊愈,2例经抗感染联合外科手术痊愈,死亡例,6例自动退院。结论 IE最常见的基础心脏病是先天性血管畸形和风湿性心脏病。不明原因长期发热和并贫血、栓塞的患者应想到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可能,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IE诊断。
关键词 感染性 心内膜炎
, http://www.100md.com
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心脏内膜表面的微生物感染,伴赘生物的形成。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心血管介入治疗的开展,抗生素的广泛应用,IE的临床特点有了很大的变化,本研究分析了21例IE患者的临床资料,为其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6年1月~2007年5月在我院确诊的IE住院患者21例,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龄16~75(40.1±16.5)岁。本组病例均符合感染性心内膜炎Duke诊断标准[1]。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及电话随访的方式研究IE的临床特点包括一般资料、心脏基础病、临床表现、致病菌、治疗及其转归等。
2 结果
2.1 心脏基础病变 21例IE中3例(14.3)为人工瓣膜心内膜炎(PVE),18例(85.7)为自然瓣膜心内膜炎(NVE)。18例NVE中,3例(16.7%)发生于正常心脏,15例(83.3%)患有各种心脏基础疾病:先天性心血管畸形6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特发性二尖瓣脱垂2例、老年性瓣膜退行性变2例、三尖瓣脱垂1例。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为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二叶瓣畸形、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
, 百拇医药
2.2 临床表现 本组平均病程3.36±1.92个月,全部病人在病程中均有发热,以间歇发热居多,最高体温可达40.8℃,12例病人以不明原因长期反复发热为主要症状。其他常见临床表现有贫血、栓塞现象(脑栓塞等)、镜下血尿、腹泻、右上腹疼痛。
2.3 致病菌 血培养阳性8例(38.1%),链球菌为最常见的致病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真菌。
2.4 瓣膜受损情况 21例患者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均证实至少有一个瓣膜出现中—重度反流,其中15例瓣膜上有赘生物,最常累及的瓣膜是主动脉瓣15例,二尖瓣9例,三尖瓣1例,其中8例患者累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瓣膜。
2.5 治疗及转归 21例患者均出现心力衰竭,10例患者经单纯抗感染治疗后痊愈,平均治疗7.40周;3例患者转上级医院接受手术治疗,2例痊愈,死亡1例;另8例院内死亡2例,6例自动退院。
, 百拇医药
3 讨论
约3/4的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有基础心脏病[1]。本研究中15例有基础心脏病,先天性心血管畸形6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与文献报道比较,北京地区1948~1964年81.9%IE发生与风心病的病人[2],而我们的研究中,风心病在IE病人中仅占26。6%,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增加。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有以下两点:(1)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生活环境的改善,风湿热及风心病的发病率下降;(2)超声心动图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目前已成为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和心脏瓣膜病的重要手段,揭露了赘生物的检出率。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微生物的变化,心脏介入治疗的开展,IE临床表现多样,但发热是IE最常见的症状,贫血和栓塞亦十分常见,IE患者的3/4有基础心脏病,但有相当部分病人在确诊IE的主要标准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心内有赘生物和血培养阳性。因此对不明原因发热来就诊的病人,若临床为发现明显感染灶,不管既往有无心脏病病史都应该进行超声心动图和血培养以除外IE的可能,尤其病人合并贫血、栓塞以及心脏杂音改变的青壮年患者,应提高警惕以便早期断、早期治疗。周围体征近已不多见,本研究未见周围体征。
, 百拇医药
21例IE中经单纯抗感染痊愈10例,抗感染联合外科手术治愈2例,死亡3例,6例退院。顽固性心力衰竭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是IE手术治疗的主要适应症[3]。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谢毅等.感染性心内膜炎.内科学.第6版.2004:325-331.
[2] 张抒扬,严晓伟,金兰.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变迁.中华内科杂志,1994,33:317-319.
[3] Mills SA.Surgical progress:surgical management of inendocarditis.Ann Surg,1982,195:367-383, http://www.100md.com(龙伦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