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学刊》》 > 2008年第8期
编号:11731276
陪伴分娩可减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http://www.100md.com 2008年8月1日 《中国医药学刊》 2008年第8期
     中图分类号:R271.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814-8824(2008)-8-0068-01

    关键词 陪伴分娩 减低产后抑郁症 护理措施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孕产妇的心理保健,越来越受到了人们普遍关注。产后抑郁症是指发生于产褥期的抑郁,是介于产后精神病与产妇抑郁之间的精神疾患。产褥期妇女情感处于脆弱阶段。现就几年来将陪伴分娩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作初步探讨,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64例产妇均系2000年至2007年在我院住院分娩的产妇,年龄20~35岁,孕周36~42周,新生儿体质量2500~4000g。

    2 方法

    2.1 分组方法 陪伴分娩产妇124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无陪伴分娩产妇10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产妇既往均无精神病史,年龄、孕周和新生儿体质量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 http://www.100md.com
    2.2 陪伴分娩的做法

    2.2.1 设置陪伴待产室设单人病房,布置整洁,配有窗帘、床、柜、沙发、茶几、电视机等。产妇出现规律宫缩后即送入陪伴待产室,助产士按常规观察产程、关心护理产妇,让产妇的亲人亦陪伴在产妇身边,之中丈夫占85%、妈妈13%、其他占2%。

    2.2.2 对陪伴分娩人员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 包括分娩生理过程、陪伴分娩的方法和技巧等,并要求陪伴在孕妇产检期间,按预约日期分批集中听课,同时提供相关知识的咨询服务。

    2.2.3 让陪伴者对产妇分娩技巧 、心理依赖、思想情感给予安慰和支持,并在适当时给产妇精神鼓励,随时告诉产妇所取得的进展;必要时鼓励产妇进食、进水、保持足够的营养和能量;给产妇以舒适抚摸,按顺时针方向连续地轻揉产妇的下腹部;或抓捏产妇腹部转移痛点,分散注意力,按摩阿氏穴减轻产妇腰骶的胀痛;产后在产房观察2h陪伴者与产妇一同转入爱婴家庭病房。
, http://www.100md.com
    2.3 调查方法 通过对132名观察组和132名对照组产妇产后1周的观察和意见收集,并让产妇独自作出评定,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的产后抑郁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产后抑郁症发生率只占9%、对照组占30%),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陪伴分娩有助于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生率和抑郁水平

    从资料中可看出,陪伴分娩组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与有关文献报道的国外为3.5%~33.0%、国内为5.36%~16.7%相近,而无陪伴分娩组产妇的产后抑郁症发生率高达30%,高于国内已有的报道,且陪伴分娩组产妇的SDS分值显著低于无陪伴分娩组产妇。原因可能是:分娩对女性来说是一种伴随不安的期待体验。尤其我国初产妇较多,对分娩疼痛的恐惧心理和身心疲惫导致的焦虑紧张情绪成为产后抑郁症的诱因。而陪伴分娩改善了产妇的周围环境,分娩过程中有亲人陪伴在左右,得到了亲人给予的精神上的鼓励、心理上的安慰、体力上的支持(如喂水、喂饭、擦汗等),产妇不会感到环境陌生、孤独和无助,有一种完全感和满足感,分娩过程中心状态相对稳定,分娩时的紧张恐惧心理较无陪伴分娩产妇明显弱化,分娩时的紧张恐惧心理较无陪伴分娩产妇明显弱化,产时疼痛程度明显改善,产后出血量显著减少,产时情绪愉快,从而对产妇产后情绪的调适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 http://www.100md.com
    4 临床护理措施

    4.1 加强围产期保健 我们不仅要重视围产期母婴的生理、生长发育的变化。还应十分关注孕产妇的个性特征、分娩前后心理状态的变化,根据不同的情况,运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知识,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以期解除致病的心理因素,减轻心理负担和躯体症状。

    4.2 大力开展陪伴分娩 陪伴分娩是一种回归自然的分娩方式,临床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使现以医护人员为中心的产时服务模式转变为以产妇身心健康为中心的产时服务模式,支持和促进自然分娩,遏制现代产科干预性治疗日渐上升的趋势,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因此,要提高医护人员整体素质,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陪伴分娩,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妇的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保护了母婴的身心健康。

    4.3 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素质和整体护理水平 妇女在怀孕分娩期间的部分压力,来源于医护人员的态度。因此,医护人员在与产妇的接触中,应格外地注意自己的言行,用友善、亲切、温柔的语言,表达出更多的关爱,使孕产妇具有良好的身心适应状态,安全度过分娩、产褥期,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陈燕杰,钟友彬.产后抑郁症[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0,16(1):13., http://www.100md.com(王晓兰)